中国特稿
在延期两个多月后,中国全国政协和全国人大年会(两会)分别定于5月21日、22日在北京召开。自1995年形成每年3月上旬开幕的固定模式以来,中国两会首次因故推迟。两会历来是中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外界观察中国决策者思路和行为的重要窗口。在冠病疫情冲击下,中国乃至全世界经济、政治和社会都受到重大影响,甚至面临深刻危机;中国的内外部环境也发生重大变化,风险和挑战急剧增多。中国如何应对内外风险和挑战,两会或将给出答案。
冠病疫情是1949年中共建国以来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从1月下旬武汉封城、湖北封省开始,中国经济和社会在很大程度上陷入停摆状态。3月以后,中国疫情防控形势逐渐向好,但疫情又接续在欧美等世界各地暴发,对中国和全球经济的负面冲击至今尚未见底。冠病疫情这只“黑天鹅”到底何时飞走,目前谁也无法断言。
1989年以来最严峻的内外挑战
这种局面不仅打破了中国两会在每年3月召开的惯例,也打乱了去年12月中共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今年中国经济的判断和部署。
去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认为,中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强调今年要坚决打赢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坚持稳字当头,做好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的“六稳”工作,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等。
但冠病疫情的突袭让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从去年四季度增长6%,大幅跌落到今年一季度的负6.8%,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也同比下降19.0%,中国各地都面临制造业萎缩、资金链断裂、员工失业、企业破产等困境。
同时,冠病疫情在世界蔓延,不仅使2018年中美贸易战以来中国的外贸环境进一步恶化,还让中国面临始料未及的国际责难甚至索赔诉求。可以预计,今后一个时期,中国不仅要承受国际市场萎缩带来的出口下滑,还要承受来自美国等西方国家不断升级的政治打压甚至围殴。加上中美在台湾和南中国海的博弈有增无减,中国将面对1989年以来最严峻的外部压力和挑战。
面对疫情带来的国内外局势新变化,4月17日召开的中共政治局会议强调要坚持底线思维,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并首次在“六稳”的基础上提出“六保”,即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
中共总书记习近平4月下旬在陕西考察时也强调,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克服冠病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确保完成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两会或以视频与出席结合举行
虽然中国的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成就,但疫情再度蔓延的威胁并未消除。官方4月29日宣布全国政协会议将在5月21日,全国人大会议将在5月22日召开,并未说明两会是否采用网络视频的形式。在防疫仍是官方头等大事的背景下,今年两会是否还让近5000名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齐聚北京人民大会堂,目前尚无定论。
值得注意的是,4月29日闭幕的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采用现场出席和网络视频出席相结合的方式举行,常委会组成人员123人现场出席会议,47人通过网络视频方式出席会议。
这种主场加分场视频的网上会议模式,已被一些市级两会所采用。从防疫角度看,今年两会也有可能采取部分代表在北京现场出席,多数代表和委员在各地视频出席相结合的方式举行,以避免大规模人群集聚可能带来的感染风险。
官方没有公布今年两会将持续多久。按照惯例,在非换届年份,两会通常举行13天左右,全国政协会议比全国人大会议提前两天召开。而今年的全国政协会议只比全国人大会议提前一天召开,意味着今年两会的时间可能会比往年缩短。
另外,鉴于北京严格的防疫措施以及中外航班的限制,往年数千名中外记者跑两会的盛况今年可能不会出现。两会期间的各种记者会以及各省市自治区人大代表团的对外开放也可能压缩,但预计每年两会的“压轴大戏”,即中国总理记者会还会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