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机器人与人类医生并肩抗疫
互联网远程医疗在疫情中引爆,基于智能机器人在线下也表现不俗。
1月中下旬开始,由多家科技企业研发的上千台不同功能的机器人,纷纷从全国各地驰援武汉以及湖北省多家冠病定点医院。
从火神山医院的配送机器人“豹小递”,到武汉汉阳方舱医院样样全能的“小护士”,从为病患测温导诊,到送餐跑腿,再到楼房、医废消毒,穿梭忙碌在各个医院的智能机器人,被网友赞誉为与人类医生并肩抗疫、百毒不侵的“钢铁侠”。
智能机器人除了在疫情严峻的湖北省定点医院“临危受命”,在北京上海等城市的机场、地铁、超市等公共场所,也掀起“上岗潮”。
他们装载主要由图像识别+红外热成像技术构成的AI测温系统,能在半秒钟内,最远一米处的距离精准测出通行者的额头体温。
据了解,AI测温系统能够快速筛查与预警,疫情后还可切换到日常通行出入的管理模式。
颜水成:智能医疗从选项变为刚需
中国初创科技企业依图科技CTO(首席执行官),同时也是新加坡工程院院士颜水成接受《联合早报》采访时认为,冠病疫情将中国医疗科技向前推进至少三年以上。
他说:“以前,智能医疗好像只是锦上添花,可有可无,而疫情大规模暴发,医护人员的紧缺,让智能医疗由可选项变为刚需”。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日趋成熟,医生被认为是有可能被人工智能抢走饭碗的职业之一,从而产生对人工智能的一些抵触情绪。
颜水成说,在疫情中,不仅患者开始接受智能医疗,医生对智能科技的态度也在发生改变,包括AI辅助诊疗系统等智能技术提供的便利,逐渐被医生接受认可。
他说:“现在你只要把这个产品做好,就不用花时间去说明为什么要做,价值在哪。”
专家学者:智能科技将缓解中国求医难题
作为AI医疗最快落地的领域,CT人工智能影像辅助诊断系统被称为驰援抗疫的硬核科技力量。
在武汉疫情防控初期,核酸试剂盒严重不足曾一度导致大量感染者无法确诊并及时入院。紧急态势下,2月5日,中国国家卫健委将CT影像结果规定为湖北省临床诊断病例标准。
CT影像被定为冠病确诊的重要依据,也带给一线医生不小的阅片压力,影像科医生每天要面对数百万张的阅片量,不过,这项巨大的工作负荷,对AI辅助诊疗系统来说易如反掌,而且,获得的海量图像也是AI难得的数据储备。
在此背景下,从互联网巨头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到拥有自己算法、较早布局人工智能的依图科技、商汤科技等初创公司,迅速推出CT人工智能辅助诊疗系统,最快能以2至3秒的速度辅助医生完成读片诊断、减少漏诊误诊。
未来医院业务转向线上趋势不可逆
疫情让智能医疗的价值体现凸显,待疫情过后,过去三个月来中国医疗科技突飞猛进的势头是否会就此戛然而止?
颜水成认为,市场对智能医疗的接受度将加速提升,中国国家层面也会加大在智能医疗领域的投入,人工智能相关产品申报和审批速度将会加速,产品商业化进程也将进一步加快。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系副教授胥正川受访时说,未来医院将业务转向线上的趋势不可逆,但医疗数字化进程会不会昙花一现,取决于“往线上转的最终效果如何”。
他认为,AI和大数据在疫情中的作用不宜过分夸大,目前人工智能仍局限于语音识别以及图像识别,“个性化,比较动态的服务,它仍力有不逮”,而化解公共卫生系统危机的关键还在于用技术构建完善的管理体系。
盘古智库智慧城市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张礼立认为,做好数据的整合和互联互通,“只有发挥全国一盘棋的作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才能在公共卫生危机中有更好的表现。”
受访业界人士及学者都认同,大数据、AI等智能科技,未来将缓解中国看病难看病贵难题。
颜水成分析说,随着医生对智能医疗技术逐渐接受认可,智能技术将得以广泛应用,医生可接诊更多病患,优质医疗资源也可向中国三四线城市下沉,让更多患者受益。
胥正川指出,中国医疗资源分配不均衡的现状将通过两条具体路径得以缓解:一是为医院提供医疗信息化的专业公司,将从“技术流程支持,比如社保结算,逐渐向互联网医疗或者远程医疗等多功能方向发展,”;二是提供电子病历的医疗科技公司,将整合数据,延展到为其他医疗功能提供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