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稿:冠病大流行 智能医疗大登场

时间:2020-04-12 07:49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中国聚焦

▲冠病疫情初期,互联网巨头BAT与一批初创科技公司迅速推出CT影像人工智能辅助诊疗系统,辅助医生完成海量肺部阅片工作。图为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放射科医生用CT人工智能辅助诊疗系统做诊断。装载AI测温系统的智能测温机器人只需半秒钟,就能在距离一米处精确测出通行者体温,进行疫情筛查预警。(依图科技提供)

孟丹丹

北京报道  

冠病疫情2019年底在中国武汉集中暴发,一时骤增的病患不仅暴露出公共卫生系统的短板,来势汹汹的疫情也引爆智能机器人、AI辅助诊疗系统,以及远程、互联网医疗等在抗疫防疫中的技术应用。疫情过后,过去三个月来中国医疗科技加速推进的势头是否会戛然而止?受访业者认为,疫情大幅加速市场对智能医疗的需求,未来中国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将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辅助介入下得以缓解。受访学者则表示,医疗数字化进程会不会昙花一现,取决于“往线上转的最终效果如何”,AI和大数据在疫情中的作用不宜过分夸大,化解中国公共卫生系统危机的关键,还在于用技术构建完善的管理体系。

新疆喀什市的帕金森患者刘女士(68岁)去年12月中旬在北京清华玉泉医院接受脑起搏手术。按照常规,术后三个月要回医院复诊,调整起搏器参数和用药剂量,以达最好治疗效果。

不料,2019年底冠病疫情暴发蔓延,中国各地加强防疫,社区隔离,交通管制,民众正常的就医也受到影响。

刘女士告诉《联合早报》,手术后虽然生活已能自理,但是也不敢冒着被感染的风险,长途跋涉再回北京治疗。此外,往返北京的交通、家人陪护的食宿等费用,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就在她一筹莫展的时候,由中国国家神经调控协同创新联盟、清华大学神经调控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等机构发起的远程诊疗义诊活动,让刘女士得以足不出户,在新疆住家的客厅里接受了北京主治医生“面对面”的诊疗。

刘女士说,第一次接受远程医疗并不如想象中复杂:“儿子帮着在手机上下载应用(App),打开蓝牙,医生会让我做些动作,检查康复情况,全程大概半个多小时。”

远程医疗弥补社区医院缺失

面对冠病大流行,不受地域距离限制,只需有5G或4G网络就能实施的远程互联网医疗,为地处偏远地区、山区的患者解决燃眉之急。

世卫组织总干事高级顾问布鲁斯·艾尔沃德在2月的赴华联合考察团记者会上,高度赞扬中国四川省的5G远程医疗。他与中外专家考察团通过5G视频,亲眼看到四川偏远地区的流行病学调查团队在开展工作。这让他相信,相隔千里的中国医患之间,能通过网络平台实现互动诊疗。

远程医疗解决的不仅是医疗资源不平衡问题。在疫情中,远程问诊减少患者外出概率,也是有助保护紧缺的医护人员。

在中国疫情加强管控后,卫生主管部门紧急发文,建议常规诊疗转为在线方式,以期降低线下就诊交叉感染风险。

过去三个月来,远程医疗引发中国主流媒体争相报道,民众关注度短期内骤升。有数据统计,中国有200多家公立医院以及数十家互联网医疗平台利用5G等信息通信技术,召集全国各地医生线上咨询问诊,以及进行心理援助。

以中国头部医疗健康平台平安好医生为例,疫情期间,平台累计访问人次达11.1亿,应用新注册用户量增长10倍,应用新增用户日均问诊量是平时的九倍。

线上问诊的通常路径是,点开手机上的应用,可以用语音或文字提出问题,例如是否须前往医院就医、附近有哪些定点医院、如何选用口罩等,都可得到即刻回复。

桂红珍是平安好医生的全职消化内科医生,她受访时说,自1月23日武汉封城后,来自湖北问诊与冠病病症有关的咨询暴增,最高纪录是一天接到300多个问诊病例。

她自述,其中有一名来自孝感市的疑似患者,根据患者口述的症状、旅行史,以及CT影像,“高度怀疑是冠病病毒疾病患者”,虽然医院咽拭子测试为阴性,但她还是坚持让这名患者自行隔离。

她说,正是通过无接触远程来评估患者的健康状况,“早发现,早隔离”,这名第四次咽拭子测试呈阳性的病患才没传染到家人。

有业内人士指出,本应成为中国抗疫第一道防线的社区诊所,由于社区医疗体系以及队伍薄弱,并没有起到应有的防守作用,而互联网医疗平台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社区医院的缺失。

赞一下
(12)
66.7%
赞一下
(6)
33.3%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