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
为助企业重振旗鼓,武汉市政府近日宣布筹措200亿人民币为中小企业纾困等措施。然而,许多企业当下面对的现实是,解封后的处境其实比封城时更脆弱,能否走出低谷并存活下来,业者并没有十足的把握。
在武汉经营三家川菜餐馆的王彬(40岁)前天(3月30日)在家中与员工开了两小时的电话会议,商讨下周三(8日)复工后的新业务模式。虽说是重新开业,但王彬决定短期内只提供外卖,不做堂食生意,目标是“减少亏损,保住现金,尽量活下来”。
业务停摆两个多月后,王彬和众多武汉企业家终于等到这座城市重启经济引擎的时刻。武汉将于本月8日完全解封,而在过去一周,随着市内防疫措施与出行限制陆续解除,大小企业已陆续复工复产,久违的烟火气也重现武汉街头。
不过,王彬当下的心情却是五味杂陈:“封城期间很多东西大家不会去谈,一复工很多问题就会浮出水面。”
摆在王彬眼前的最大难题,不是封城期间累积的亏损,毕竟“那笔损失是算得到的”,而是接下来如何在生意模式被迫改变、市民消费意愿与能力大减的情况下,确保生意还做得下去。
据他了解,武汉餐饮场所短期内将不被允许恢复堂食,因此“我们得仔细平衡盈亏,一旦生意启动,成本和费用会不断增加。员工不够可能忙不过来,请多了没收入又可能撑不下去……如何恢复正常营运,过程是非常折磨人的。”
另一随着复工而浮出水面的问题是租金。疫情期间损失了近200万元(人民币,下同,约40万新元)的王彬说:“疫情期间,房东也不好意思催你缴租金。但复工后,房东不可能一直给你减免,他们也面对银行贷款的压力。”
他坦言,最坏情况下,“复工之日可能就是破产倒闭之时,个体商户的苦日子还在后面,能不能撑过疫情后漫长的信心恢复期,才是巨大考验。”
调查:湖北近半企业濒临破产
和中国其他地方相比,武汉封城长达两个多月,经济活动更大规模叫停,企业复工日期也最晚。武汉企业作为最迟“苏醒”的一批,重振旗鼓面对的挑战更大。
武汉大学中国新民营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罗知近日撰文警告,企业调研显示,以武汉为主的湖北地区近50%企业濒临破产,57.59%认为最多坚持三个月。到了3月底未大面积复工,就意味着一半企业已苦撑两个半月,几乎达到生存极限,破产概率大幅增加,中小企业尤其举步维艰。
除了面向消费者的餐饮和零售业,作为支柱产业的汽车制造业对重启武汉经济也至关重要。中共武汉市委机关报《长江日报》上周二(3月24日)报道,武汉市车企一级供应商复工批复100%,整体复工率95%以上,供应商未复工造成的供应链风险“已基本解除”。
但复工率不等于产能恢复率,各别车企仍面临实际运营的挑战。东风汽车集团武汉总部一名负责人接受《中国新闻周刊》访问时透露,集团早在上月11日取得复工批复,但由于武汉和湖北多地仍处封城状态,人流物流未打通,无法真正开工。
随着武汉本月8日完全解封,上述问题有望缓解,但更长远和本质性的问题是,武汉制造业长时间停工,可能导致其在产业和供应链中的位置受冲击。湖北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叶学平解释,在全中国已陆续复工的大环境下,武汉长时期停工可能促使上下游企业寻找替代厂商,以维持产业链运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