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外交格局不会因疫情洗牌
无论各国对中国抗疫外交是弹是赞,大家无法否认一个现实——中国在国际抗疫舞台上的活跃,正是因为其他大国和区域组织的缺席。世界各国长期来依赖的全球化和区域合作体系,在这场大流行病面前脆弱得不堪一击。
向来被视为高度一体化的欧盟,疫情暴发以来日益分裂。德国和法国先后拦截其他国家的医疗资源,令欧盟各国间关系变得紧张,也唤起欧洲国家对国际秩序倒退回到弱肉强食时代的担忧。意大利驻欧盟大使马萨里(Maurizio Massari)就感叹,没有一个欧盟国家响应欧盟委员会的呼吁援助意大利,最终只有中国伸出援手。
不过,受访学者普遍认为,国际外交格局不会因此发生大洗牌。虽然中国可以借助疫情展现它作为崛起中大国能为国际社会带来的益处,借此拓展多边合作并提升国际影响力,但仍无法完全取代美国多年来的国际领导地位,如果中国拓展外交的动作过于强势,甚至可能引发传统西方国家反弹,令中欧和中美关系承压。
冈田充指出,疫情暴发后中美两国的表现形成鲜明对比,中国对欧洲国家的援助,既为在欧洲推展“一带一路”起积极作用,也为中国营造更好的外交环境。“但不幸的是,日本对中国的立场不会产生巨大变化。特朗普政府的新冷战思维,是逼迫日本在中美之间选其一。虽然这会让须要与中国展开经济合作的日本为难,但如果真要选择,很多日本人还是会维持现状,奉行美国的社会与经济制度。”
丁一凡则认为,中国在疫情中展现的大国实力和国际主义精神,将大幅改善它在发展中国家的形象,但中欧关系可能因此不进反退。
他提醒,像意大利这样无法从欧盟获得援助的国家,会对中国的帮助心存感激,但也会因此陷入夹在欧盟和中国间的困境,“另一方面,德国和法国等欧洲核心国担心中国影响力越来越大,反而可能令中欧关系恶化,演变为一场地缘政治之争。”
G7外长会议凸显国际社会矛盾立场
上周的七大工业国集团(G7)外长会议,就凸显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的矛盾立场。据欧洲外交人士透露,由于美国坚持在联合声明中使用“新冠病毒”一词,遭其他国家反对,联合声明最终难产。
郑永年也研判,西方民主社会对共产主义国家根深蒂固的敌意,很难因为一场疫情就改变。他更悲观预测,疫情造成的恐慌可能进一步催化欧洲的种族主义和民粹主义,这从疫情暴发后华人在欧洲受歧视的情况就可见一斑。“几个月后如果疫情受控,不排除欧洲国家会掀起一波新的反华潮。这样看来,疫情对中国不仅不是机会,反而是危机。”
王江雨对此则较为乐观。他从欧洲各国领导人的公开表态分析,多数欧洲国家目前对中国态度还算友好,再加上它们仍要依靠中国提供大量医疗物资,不太可能和中国反目。“多数国家的主流舆论也对歧视华人的现象持批判态度。即便在美国,也有很多人不认可特朗普的‘中国病毒’说法,《纽约时报》就对此作出反驳。”
全球冠病疫情方兴未艾,中国抗疫外交也仍是进行式。这场巨变究竟将如何影响全球格局,既取决于中国能否有效控制疫情反扑,维持住负责任大国的形象,也取决于美国和欧盟等国际主流国家,还需要多久时间重整旗鼓,挽回各国对它们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