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援助塞尔维亚的医疗队3月21日抵达塞国首都贝尔格莱德,机组人员挥舞中国国旗表示感谢。中国通过捐赠医疗物资,回报韩国等国家在冠病疫情暴发初期的援助。浙江援助意大利的医疗物资在3月17日随浙江医疗专家组飞往意大利支援抗疫。(路透社)
全世界已有超过60万人感染2019冠状病毒,疫情中心也从中国转向欧美国家。在欧洲各国争抢医疗物资、美国确诊病例跃居全球首位的同时,中国已控制住国内疫情,并向多个国家输出抗疫物资、人员和经验。这轮抗疫外交攻势怎么展开,成效如何?中国在疫情叙事中的被动局面能否就此逆转,全球外交格局又会因此发生怎样的变化?
陈婧
意大利居民区响起中国国歌、塞尔维亚总统亲吻五星红旗、网球巨星乔科维奇(Novak Djokovic)在微博上用拼音打出“谢谢,我爱你中国”……过去一周来,各国感谢中国抗疫救援的新闻在中国媒体和社交平台上层出不穷,引发中国网民盛赞“大国抗疫外交”卓有成效。
疫情在全球蔓延之际,中国作为第一个暴发大疫并走出公共卫生危机的大国,如今正通过输出抗疫物资、人员和经验,着力提升国际形象并推展外交议程。这轮外交攻势依托的环境非比寻常,在各国引发的反响也不尽相同。
根据中国外交部消息,中国政府目前已向全球80多个国家、世界卫生组织和非洲联盟提供检测试剂、口罩和防护服等抗疫物资,并向伊朗、伊拉克、意大利、塞尔维亚和柬埔寨派遣医疗专家组。过去两个月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同22名外国领导人和国际组织负责人就疫情通电话和会谈,周四(26日)又参与了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应对冠病的特别峰会。
抗疫外交三重动机
受访学者认为,中国抗疫外交有三重动机。一是礼尚往来回报中国疫情暴发时伸出援手的国家,二是弥补前期应对疫情失误给国际社会带来的负面印象,三是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构建“负责任大国”形象。不过,这三重目标相互交错,令外界对中国的抗疫援助观感不一。
中国疫情暴发时,有79个国家和10个国际组织向它提供抗疫物资支持。作为回报,中国也向这些国家提供医疗物资,并向世界卫生组织捐款2000万美元(2890万新元),用以支持抗疫国际合作。用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耿爽的话来说,这体现了“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以1月底就向中国捐赠200万个口罩和10万套防护服的韩国为例,中国本月宣布援助韩国110万只口罩、1万套防护服,以及5万人份检测试剂。20多个地方政府也向韩国的友好城市捐赠医疗物资。不过,韩国平泽大学教授、东亚政治学者孔裕植接受《联合早报》访谈时说,这类新闻并未在韩国得到广泛报道,也难以弥补前期防疫失误对中国形象造成的影响。
孔裕植指出,作为最先暴发疫情的国家之一,不少韩国民众认为韩国是中国瞒报疫情的受害者,“把一切祸根归咎于中国第一时间的错误”。即便过后中国在抗疫方面表现“相当称职”,但仍挽回不了此前留下的负面印象。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系副教授成晓河受访时指出,中国在前期应对疫情失当后,先是通过封锁武汉防止疫情扩散,近来又向各国伸出援手,试图以此消解作为疫情首发国招致的反感,扭转它在疫情叙事中的被动局面。
不过,中国政府对“抗疫外交”的高调宣传已在一些国家引起反弹。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和赵立坚上周相继在推特发出意大利民众播放中国国歌和感谢中国的视频,却被当地网络媒体Linkiesta质疑是“假新闻”。
意大利知名调查记者朱莉娅·庞皮利(Giulia Pompili)则披露,中国提供的抗疫物资,大部分都由意大利自费购买,并非意大利官员此前宣传的“捐赠”。
高调宣传作秀消耗了善意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教授郑永年分析,中国在这个特殊时期帮助各国本是好事,如果只是默默付出,能够为它赢得国际社会尊敬。“但这个善意却被主事部门的高调宣传作秀给消耗了,再加上中国本身没有真正的软实力,很难就此改变其他国家对它的印象。”
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世界发展研究所研究员丁一凡本周参与中国全球化智库(CCG)线上研讨会也指出,中国民众应以更平和的心态看待“抗疫外交”。
他说:“中国人认为,我们做得这么好,应该得到国际社会的赞扬。但这反而让美国、法国和德国这些西方大国的舆论恐慌,他们出于对中国影响力上升的警惕,不会对中国交口称赞……中国和西方主流媒体的舆论差距会越来越大。”
香港城市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国法与比较法研究中心主任王江雨认为,国际社会应该更客观地看待中国的做法。他说,中国一直在构建“崛起中的负责任大国”形象,当前的抗疫外交符合它一贯的方针,也不像过去的“大撒银弹”做法那样露骨。
“不论中国的出发点是什么,单从结果来说,它的做法对抑制全球疫情蔓延有百利而无一弊,应该鼓励中国继续这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