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排毒时间颠覆专家想象?详述死亡风险因素

时间:2020-03-12 09:10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中国聚焦

新冠疫情发展至今,多项研究关注患者的临床特征,但对死亡患者的聚焦分析相对不充分。中日友好医院副院长曹彬团队最新发表的一篇研究,分析了死亡患者的危险因素和具体临床病程,并首次报告了新冠病毒的排毒时间。

该论文题为《武汉市成年新冠肺炎住院患者的临床转归趋势和危险因素: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由曹彬教授领衔于3月9日发表在英国世界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上。根据《柳叶刀》研究专题页介绍,这是“识别新冠肺炎住院成人患者死亡相关危险因素的首个研究”。曹彬是在2019年12月31日第一批国家卫健委前往武汉调查新冠肺炎的专家组成员,他也是洛匹那韦/利托那韦和瑞德西韦临床试验负责人。

曹彬团队将武汉市金银潭医院、武汉肺科医院共191例住院患者纳入研究。72名患者为女性,119名患者是男性,54名患者死亡,137人出院,出院或死亡时间均在1月31日之前。结果显示,高龄、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和D-二聚体升高(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可用以判断血栓等症状发展情况)的特征,与住院患者死亡最为相关。研究还首次报告了新冠肺炎患者的排毒时间,中位排毒时间为20天,最短8天,最长可达37天。

该项研究或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曹彬在接受《柳叶刀》亚洲执行主编王辉的采访中称,研究清楚地报告了新冠肺炎重症病人从发病到出院或死亡的整个过程,有利于临床医生对新冠肺炎的转归有深刻的预判,指导临床治疗。

首次报告新冠病毒排毒时间

病毒排毒,是指子代病毒通过出芽、胞吐或诱导细胞凋亡而离开宿主细胞的过程。排毒结束,意味着新冠病毒无法在患者体内检出。

据研究者统计,137例出院患者的中位排毒时间为20天,最短8天,最长可达37天,一些预后不良患者直到死亡当天也能检测出新冠病毒阳性。

病毒复制水平和持续时间是评估传播风险和指导患者决策的重要因素。曹彬在上述采访中提到,中位排毒时间20天的数字完全颠覆了其对急性呼吸道病毒感染的病毒排毒时间的想象。较长的病毒排毒期也意味着需要较长的抗病毒治疗和隔离时间。

抗病毒药物也未让患者排毒时间明显缩短。研究显示,在纳入研究的出院患者中,有29例接受过抗病毒药洛匹那韦/利托那韦治疗,他们的中位排毒时间为22天,并未短于其他患者的排毒时间。

曹彬解释,上述病人使用抗病毒治疗的时间都比较晚,从发病到使用洛匹那韦/利托那韦的中位时间长达14天,“这一结果有两点启示。第一,病毒的复制和病毒的排毒时间与病人的预后直接相关;第二,要想改变病人预后,必须采取及时有效的抗病毒治疗措施。一个是采用更强的抗病毒药物 ,另一个是早用抗病毒药物,第三个是两种或以上有效抗病毒药物联合治疗。但这些都需要进一步研究探索。”曹彬在前述采访中称。

早期临床特征预示患者死亡危险因素

高龄是住院患者死亡的高危因素之一。在191名患者中,死亡患者的年龄中位值为69岁,出院患者中位死亡年龄为56岁。研究解释,参与免疫调节的T细胞和B细胞功能存在年龄依赖性缺陷,过多的细胞因子可能导致病毒复制失控和促炎反应时间较长,导致高龄患者死亡。此外,高龄患者较多合并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和冠心病等基础疾病,研究证明身患糖尿病或冠心病患者住院死亡率更高。

较高的序贯器官衰竭估计评分(SOFA)也是死亡的高危因素之一。SOFA评分是判断脓毒症和感染性休克的指标,用于反映患者多器官功能障碍的状态和程度。

一般情况下,脓毒症多由严重的细菌感染引起。但曹彬团队首次发现,在没有细菌感染的情况下,研究中超过一半的新冠病人已经出现脓毒症,具体发病机制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赞一下
(8)
88.9%
赞一下
(1)
11.1%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