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蔓延近100国家 疫情全球化害惨全球化(2)

时间:2020-03-08 07:38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中国聚焦

中国防疫措施成本难估量

然而,这种被西方媒体形容为“中世纪手段”的防疫措施,经济社会成本难以估量,它所需的资源调动能力和经济承受能力,是绝大多数国家不可承受之重。

王江雨指出,中国特殊的体制,让政府得以用一纸行政命令让14亿人禁足在家,这在西方体制下行不通。

“(西方社会中)政府没有这样的权力和道德高地……要让人们待在家里,政府必须与每个公民形成契约,取得每个人认同,这是承担不起的交易成本。”

那么,在中国和西方之间采取折中的新加坡做法,是否是更好的选择?

基于2003年应对沙斯的经验,新加坡从1月起采取快速反应、精准追踪、铁腕管理,“外松内紧”的防疫策略在第一阶段取得成效,同时也尽可能降低了对经济社会运行的影响,避免社会恐慌。但同样的,新加坡的公共卫生防御体系、技术官僚高效、科学的行事作风,尤其是政府和民众之间的高度互信,也不是任何国家都具备的条件。

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时殷弘受访时强调:“没有一个国家的办法是全世界通用的,即便中国成功,别国也不应照搬照抄;每种方法都有它的长处,也有它的代价。”

无论采取那种措施,公共卫生专家认为,竭尽全力“削峰”都是当务之急。

黄长彦研判,至关重要的是,确保医疗系统不会被短时间内出现的大量病例压垮。“最糟糕的情况是,中国以外很多地区因为医疗系统难以负荷,重蹈武汉和湖北的覆辙。”

或快或慢 各国终能适应冠病存在

疫情未来会多猛烈难以预测,但疫情一发不可收拾后,各国政府也可能面对伦理学中的经典“有轨电车问题”(Trolley Problem)。有轨电车问题反映的是一个道德选择困境:一部有轨电车的刹车失灵,眼看就要撞上前方的五个人,而旁边的备用轨道只有一个人,如果你有选择,是否会按下按钮让电车驶入备用轨道,牺牲那一个人,换回五个人的生命?

现代社会中,社会停摆不可能长久持续,即便只是短期这么做,也可能造成经济衰退等次生灾害。是否让社会围绕防疫运转,还是选择以对待流感的方式应对疫情,让社会照常运行?

时殷弘判断,目前人类对冠病充满惊恐,疫情前阵子在中国甚至压倒一切,但每个政治、经济、社会比较健全的国家,都会或快或慢适应冠病的存在。

他说:“疫情夺走几千人的性命,防疫措施导致500万人失业,哪个痛苦更大?各国都会做出相应计算,调整出自己的做法。总有一些国家达到较高的成本效益,一些国家得到的利弊相当,另一些国家防控了疫情,但付出巨大代价。”

赞一下
(38)
71.7%
赞一下
(15)
28.3%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