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无法对疫情拐点下定论,但封城一个月后,武汉的抗疫工作已站稳脚跟,对于疫情蔓延势头得到遏制也重见了曙光。
杨丹旭、林展霆
一个月前,中国史无前例地宣布对拥有1100万人口的九州通衢武汉实施封城,抗击来势汹汹的2019冠状病毒疫情,短短两天内,封城措施又从武汉扩展到周边,整个湖北对外关闭大门。
这项决定被形容为“壮士断腕”,甚至被视为“牺牲武汉”保住全中国。极端的措施体现出中国决策层抗击疫情的决心,不惜代价阻隔病毒从武汉和湖北流向外地,但也让恐慌骤然上升,成为笼罩在武汉上空的低气压。
武汉人的无助感在封城的前10天全面发酵,大量受感染者在农历新年前后集中求医,令当地医院措手不及,武汉医疗系统濒临崩溃。
为了输液,病患得排队七八个小时;因为试剂短缺,许多受感染者无法确诊;即便是高度疑似的患者,因为医院安排不到床位而被拒绝确诊。
回家自我隔离贻误防控
更让疫情雪上加霜的是,当地医院在“一床难求”的情况下,让患者回家自我隔离,给社区传播埋下隐患,也让武汉封城后首阶段的疫情防控被贻误。
中国社交媒体上,许多求医无门的武汉人向社会发出求助的呼声。有人形容武汉“是一个巨大的笼子”,封城是对外面的人负责,里面的人则“开启命运的随机模式”。
封城之后,当地效仿2003年沙斯(SARS)的应对方式,宣布兴建火神山和雷神山医院。这是2003年北京抗击沙斯的经验,北京在沙斯肆虐时用七天时间建设可容纳1000张病床的小汤山医疗点,成为成功抗击沙斯的关键一步。
然而,此次冠病疫情却与沙斯有很大不同。2003年沙斯在全球造成8000多人感染,774人死亡,死亡率9.56%;中国大陆感染沙斯有近6000人,死亡349人。
冠病疫情的致死率不高,传播却更广泛。武汉封城后的第五天,中国大陆确诊病例就超过沙斯达6078例,当时还有更多疑似病例没有确诊。
传播率高、致死率低的特殊性,意味着官方轰轰烈烈兴建的火神山和雷神山医院,新增的2600张床位,完全不能解决求医无门的问题,回头看,当时武汉最需要的可能是尽早切断社区传播。
这段六神无主的慌乱,显示对武汉疫情严重性的低估,官方资源调动速度也跟不上疫情扩散速度。此外,早期在遏制疫情的措施上缺乏清晰思路,也说明经历过沙斯一役,中国依然没有建立起科学、现代化的防疫应急体系。
武汉的抗疫工作转折点出现在2月3日,基于武汉医院床位严重紧缺,中央赴湖北指导组提出兴建“方舱医院”,这类用体育馆等设施改建的临时医院从2月5日起陆续启用,收治轻症患者。
全市排查阻隔社区传播
中央指导组随后从2月6日起,要求武汉落实“应收尽收、应治尽治”的指示,并要求举全市之力排查确诊患者、疑似患者、发热患者、密切接触者,并对他们采取相应的收治、隔离、观察措施,阻隔疫情社区传播。
与此同时,各地驰援武汉的医护人员、支援武汉的物资相继抵达武汉,军队也抽调医护人员支援。中国高层还更换中共湖北省委和武汉市委“一把手”,以改变当地政府抗疫的被动局面。
目前,以武汉封城为标志开启的全国抗疫大动员持续一个月,中国大陆每日新增病例降至不到400例。中国正集结全国力量对湖北和武汉发起总攻,湖北前天的新增确诊病例是366例,其中武汉314例。
新增病例数据最近因统计口径变化遭质疑,但目前当地的情况与封城初期相比,已有明显的改变,社交媒体上求医无门的求助也显著减少。
据中国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院长、武汉雷神山医院院长王行环说,武汉现在已出现明显“床等人”现象。虽然无法对疫情拐点下定论,但封城一个月后,从“人等床”到“床等人”的转变,显示武汉抗疫已站稳脚跟,这也让外界对疫情蔓延势头得到遏制,以及中国早日在疫情阴霾中重见曙光,有了更大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