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美中对抗下 留意贸易结构转变

时间:2023-11-09 11:10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来源:台湾《经济日报》社论

美中贸易战已持续五年,在美中互课惩罚性关税,以及美国对中国大陆制裁下,使得美中贸易关系弱化。特别是不少在中国大陆生产并以美国为出口市场的企业,缩减在大陆生产线,甚至外移到东亚及墨西哥;因而使得美国由中国大陆进口值及比重均下滑,美国对大陆贸易逆差也减少。但由东亚各国及墨西哥的进口金额及比重均大幅增加,美国对这些国家贸易逆差也迅速攀升,使得美国整体贸易逆差不降反升。

以台湾为例,对美国出口由美中贸易战开始2018年的395亿美元(535亿新元),增加到2022年的751亿美元,对美贸易顺差也由64亿美元,增加至296亿美元,台湾在美进口市场占有率也由1.8%,增加至2.8%。

而为了要防止中国大陆产品,以“洗产地”的方式迂回由东亚国家出口到美国,以规避惩罚性关税或反倾销税,美国也加强查察新三角贸易下的产品分工型态,以落实执行原产地规定。

受美中贸易战与疫情影响,台商布局从中国大陆逐渐分散到其他国家;在客户要求下至东南亚、印度、墨西哥等地建立备援基地,部分高阶产品则选择回流台湾。以往台湾将原料出口至中国大陆,加工生产后再出口至欧美市场;现今在多元布局下,中国大陆占台湾中间财出口的比重,从2020年33.2%减少至2022年的28.0%,而由台湾出口至亚细安、印度及墨西哥的占比则有小幅成长。此虽导致两岸分工关系弱化,但也降低台湾对大陆依赖,并增加台湾与上述国家的经贸链结。

美中贸易战也改变中国大陆贸易结构,随着外资将产线逐渐移出,使中国大陆对部分中间财的进口需求下滑,例如手机组装业转移到越南、印度等,使中国大陆在2018-2022年对手机及电子零件进口减少超过七成;成衣业外移到东南亚,则使中国大陆纺织原料的进口减少近两成。此外,中国国内生产持续替代进口下,亦造成对国外进口需求减少。例如在中国大陆全力发展电动车产业下,其电池已居全球领先地位,自给比例提高,使得中国大陆电池及汽车零组件的进口也明显下滑。

另外,当企业将生产据点由中国大陆移往东亚及墨西哥,由于这些国家生产链尚不完整,许多中间零组件及材料无法就地供应,仍依赖由大陆输入中间财,加工后再销往美国。美中直接贸易虽然弱化,但东亚及墨西哥由中国大陆进口中间财却大增,形成另一种型态的三角贸易关系。美国非但没摆脱对华依赖,还使得这些国家更依赖中国大陆,风险并没有降低,甚至还有以“假性脱钩”来形容此现象。

无论是何种程度的脱钩,重点是只要美国对大陆制裁不减,由投资所带动的贸易结构转变仍会持续。包括台湾的东亚多地、印度及墨西哥,成为新一波外人投资的亮点。

以台湾为例,在美中贸易战初期吸引不少由大陆出走的台商,而后由于在基础建设出现瓶颈,再加上两岸关系不稳,而影响到台湾吸引外资动能。如何确保透明法规制度,完善基础建设与配套措施,以及充沛人才来源,才能支撑外资需求,为台湾未来竞逐外资成功的重要关键。

当中国大陆由“世界工厂”的角色淡出,对于主要是替国际品牌代工,以加工贸易模式的台商冲击显著。虽然两岸经贸连结弱化,可以降低台湾对大陆的依赖,但大陆市场还是无法被取代。过去台湾由于欠缺品牌企业支撑,对于开拓大陆内需市场成效有限;即使少数经营有成的品牌,但也有一些不敌大环境而面临困难,甚至退出中国大陆市场。未来如何协助台商转型调整,可以深耕大陆内需市场,也必须有所规划。

赞一下
(0)
0%
赞一下
(1)
10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