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当人们纪念前总理时,其实是在纪念一种求真务实的精神。
他说,六亿人收入不足千元,这是求真;他的克强指数、克强经济学避开各种务虚、甚至可能作假的统计数据,另辟蹊径,以用电量、铁路货运量、贷款发放量作为判断经济发展的依据,以就业情况作为经济发展的最重要指标,不仅在国内蔚然成风,而且得到全球顶级投行花旗银行、顶级杂志《经济学人》等的认可和背书,是为务实。
2.当人们纪念前总理时,其实是在纪念一种尊重市场、法律和常识的态度。
他说,要让市场“法无禁止即可为”,让政府“法无授权不可为”;长江黄河不会倒流,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不会关上,也不能关上。
3.当人们纪念前总理时,其实是在纪念一种清廉为官、心系苍生的士大夫传统。
从北大毕业,到官至总理,他一生清廉,家人亦无一人担任官职或利用他的关系做生意谋私利,夫人是对外经贸大学英语教授,唯一的女儿也在大学任教。
他的北大同学、著名的国际仲裁律师陶景洲说,“如果不从政,他也会是中国最顶级的学者。”
每每发生灾情,无论水灾、旱灾、地震、疫情,他总是冲到一线去调研、看望受灾群众,他说,“我真是为我们的人民群众感动,他们很多人还在努力着,用自己的就业为下一代来争取更好的未来。”
4.当人们纪念前总理时,其实是在纪念一种保护创新的氛围和文化。
他不遗余力呼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他说要给新事物一点机会,微信刚出来时曾遭遇非议,他说“如果沿用老办法管制就可能没有今天的微信”;快递蓬勃发展时,也曾遭遇影响市容市貌的争议,他说要放一放,再看一看;共享单车、共享汽车、外卖等共享经济,过去10年,这些新经济业态蓬勃发展,为中国经济转型和就业提供了巨大的动能。
在某一个阶段,网上甚至流传中国互联网“新四大发明”的说法,这多少有些夸张了,但是也反映出,中国的确领先世界进入移动互联网,率先走进了互联网+时代。
李克强曾指出“分享经济是一个新业态。它的所有权和使用权是分离的,灵活性很强,多种模式并存,可以说很多事情是‘未知大于已知’。怎么进行有效监管从而更好促进这一产业发展?相关部门首先还要有一个包容的心态,审慎监管,不要一上来就管死。”
一位朋友这样评论:没有比“当时只道是寻常”更忧郁的情感,关于他,只有历史知道我们到底失去了什么。
看看我们今天在GPT大模型领域的犹豫不决,或许会有所触动。
5.当人们纪念前总理时,其实是在纪念一种身居高位者平等待人、推崇人人平等的理念。
和重庆的棒棒军们合影,总理和棒棒们看上去平静而喜悦。
和政府的同僚合影,大家既有东方政治生态中上下级的秩序感,也有难得的同事之间的亲密感。
他还接待社会绝对弱势的群体如同性恋者、艾滋病患者,并为他们争取合法权益。
无论和谁在一起,他都体现出对对方的尊重。
李克强曾感慨说,在北大,学生与先生所具有的某种平等关系,是基于对知识的尊重,对真理的崇尚。
真正的强者,总是践行“人人生而平等”,这种平等是人格层面的平等。
6.当人们纪念前总理时,其实是在纪念一种朴素的个体奋斗的故事。
(李克强父亲 李奉三 曾任安徽省文联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 1915-1999)
他出身普通家庭,少年时代遭遇10年社会动乱,但没有随大流,没有荒废学业,在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年,就以全市第二名的成绩考入北大法律系,是货真价实的北大高材生,此后一路披荆斩棘登上中国最高政治殿堂,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国家的总理。
过去10年是怎样的十年,对中国经济,或是每个个体,个中滋味冷暖自知。
面对各种错中复杂的利益关系和国内外经济形势,他坚持改革开放,坚持“行大道、民为本、利天下”。
在这个过程中,他当然拼搏过、奋斗过,难免也碰壁过、挣扎过,自然也幸福过、感动过。
这种经历也是大多数普通中国人的经历,类似的感受人们多少能感同身受。
7.当人们纪念前总理时,其实是在纪念一种理想主义。
北大自由之精神,犹如一盏明灯,这盏灯不仅照耀过北大求学十年的李克强总理,也照耀着一代代法律人,以及每一个坚信理想主义的中国人。
在龚祥瑞教授家后花园合影(左起:陶景洲、魏定仁、姜明安、罗豪才、龚祥瑞、王绍光、陈兴良、李克强、王建平)
77级北大法律系83名学员卧虎藏龙,他们在毕业30多年后也是群星璀璨。当年在北大,大家就抱着相忍为国、报效社会的理想主义精神,李总理可谓身先士卒、践行理想的代表,他本身就是理想主义的化身。
回头看看他留下的这些精神遗产,又是多么丰饶。
来源:我们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