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强东的美国往事 福之地也是祸之源(2)

时间:2018-09-06 08:10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人物记事

02

刘强东第一次去美国是2000年,从西部洛杉矶到拉斯维加斯再到东部纽约,这是第一次去美国的中国人最常见的路线,很是舟车劳顿。

帝国主义的繁华带给刘强东的震撼,好比12年前他在南京看到金陵饭店一样。而此时,他的京东多媒体已经在中关村有多个摊位,靠转售刻录机和光磁产品赚了不少钱。

在2007年之前,刘强东的生意大部分时间靠自有资金运转,滚雪球一般,一点点做大。他没有接触过风险投资,更不懂怎么写商业计划书。

但资本成就了后来的京东和刘强东。以至于电商最兴旺发达的时候,很多创业者拿去说服投资人的案例无一例外都是京东。京东扩张厉害,烧钱也厉害。

2010年4月,高瓴资本投资了京东2.65亿美元。两周后,张磊把刘强东介绍去沃尔玛总部参观,向这家全球营业规模最大,信息传输和处理效率仅次于五角大楼的企业,学习做物流和仓储。

刘强东在阿肯色州待了四五天,回来后迫不及待地找到张磊,他显得非常兴奋:我要改造整个京东。用张磊的话来说,刘强东原来是从泥坑里爬出来的,现在则要把京东改成装甲车。

这就是美国的魔力。一个泥坑里出身的小伙子,在美国见识了繁华的魅力,拥有了梦想和渴望,而随后,又在美国学习了先进的文化和经验。一个小本生意,开始有了变大的可能。

沃尔玛当时对京东这么开放,也是抱着合作的目的,希望入股京东。双方很快进行了投资谈判,历时半年多,估值都谈妥当了,但最终刘强东没有同意。

沃尔玛当时提出必须最终能控股京东,直到全盘收购。而接受沃尔玛的条件,京东管理层和股东可以得到一大笔现金退出。沃尔玛的人显然没有做好背景调查,这正是刘强东最忌讳的东西,虽然电商大战烧钱,但在控股权问题上从来没有松过口,即便现在刘强东只持有京东百分之十几的股份,但他的投票权也高达百分之八十。用刘强东的话说,不能控制董事会,只能礼貌地说一句:请你出去。

从后续发展来看,刘强东的坚持是对的,沃尔玛后来转身去收购了1号店,最终成了一笔失败的收购,沃尔玛也把自己在中国的线上业务打包给了京东。

但京东当时并不打算放弃沃尔玛的投资。刘强东后来又亲自出马去了美国,与沃尔玛的两个主要负责人吃了一顿午饭。刘强东不愧是老江湖,他没有直接谈价格,而是大谈新零售的本质以及他对新零售的理解。饭后,沃尔玛对这次交易的价格做出大幅度让步。再后来,沃尔玛不断增持京东股份,现在成了京东三大股东之一。

后来,有问题去美国,成了刘强东寻求外部世界帮助的法宝。

刘强东刚开始的管理理念一直比较传统,投资人真是操碎了心。俄罗斯投资集团DST给京东投了5亿美元后,发现要想说服刘强东,还是得靠美国大染缸。很快,DST也给刘强东安排了一次美国考察之旅,拜访了Facebook、Groupon与Zynga,这些都是DST在美国投资的公司。

这次考察,让刘强东见识了新的科技公司的力量。到了2011年中旬,刘强东又去美国参观了亚马逊Zappos的物流中心。这里看不到埋头分拣货物、四处奔走的员工,一个大转盘在不停地旋转,像洗衣店一样,把要取的鞋自动转到捡货人员面前。这种自动化流水线让刘强东大受启发,后来京东参照亚马逊的范本,打造了京东的物流中心“亚洲一号”,还比Zappos更进一步,不止是鞋,大大小小的货物都在流水线上自动分拣。

03

2010年,京东的第三届管培生李瑞玉曾陪刘强东去美国出差,参加京东投资人老虎基金的活动。刘强东随身携带英语书和词典,听到一个陌生的单词,就要赶紧追问什么意思,然后记下来。第二天,当他和别人对话时,这个词就出现在了他的对话中。

他甚至要求身边的同伴不要和他说中文,要练习英文。这种坚持和毅力为常人所难理解,所以在他的办公桌上,有一个“Wen Xin Ti Shi:English only”的牌子。当他在上市答谢会上,外界也第一次听到刘强东用宿迁英语发表的演讲,尽管磕磕绊绊,效果却好得出奇。

他抓住一切练习英语的机会。2015年4月27日,刘强东在哈佛演讲,他原本想说宿迁英语,但发现前面的嘉宾是高瓴资本创始人张磊,他是京东的重要投资人,也是耶鲁的高材生。张磊考虑到现场绝大部分人是中国留学生,当天演讲用的是中文。这一下就把后面出场的刘强东推向了尴尬境地,为了避免班门弄斧,他快速切换到了宿迁普通话,全程只说了一句也不知道跟谁学的英文:too young too naive。

美国似乎改变了刘强东的一切,但对支撑起美国梦的那些深层价值体系,东哥好像又不认同。这让有问题去美国的刘强东,总是像浮在水面上。

比如,美国没能改变东哥的管理理念。尽管刘强东早就明白自己和京东的管理难题。

赞一下
(30)
73.2%
赞一下
(11)
26.8%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