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位北大校长的道歉信 同样因为一个字

时间:2018-05-08 10:01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人物记事

北大的灵魂人物蔡元培老校长,同样曾经因为一个字而道歉。

1912年2月12日,清朝发布退位诏书。至此,2132年的帝制历史告终结。

3月,蔡元培就任中华民国教育总长,相当于现在的教育部部长。因为国家刚从专制政体,转向共和政体,作为民国教育事业的执掌者,蔡元培急需人才充实力量。

此时,一位正在京师大学堂教书的胡玉缙写了《孔学商榷》一文。蔡元培读了很感兴趣,看到了胡玉缙的才华,决定邀请其到教育部任职。

一字使用不当,引发抗议

蔡元培指示下属官员起草一封信,内容是请胡玉缙来教育部任典礼官。胡玉缙当时在学术界还是无名小卒,有蔡元培这样的大人物举荐他,本应感激不尽。

教育部致胡玉缙的信全文为:“奉总长谕:‘派胡玉缙、王丕谟接收典礼院事务,此谕。’承政厅谨传,等因。”

出乎意料的是,胡玉缙接到邀请信后,给蔡元培写了一封抗议信。

胡玉缙对其中“谕”字不爽,原因有两点:1、“谕”字是“亡清陋习”,是专制王朝用的词汇,现在都民国了,应该摒弃不用。

2、“谕”字是政府里面上级对下级发号施令的文体,我胡玉缙是前清的官员,跟现在的教育部没有隶属关系,你就不能对我发号施令,“未知从何谕起”。

胡玉缙致蔡元培的函全文:

zb-wencui-1_Large.jpg

一个简单的科普

凡是政府公文,无论中外古今,都有一套文体规范。这既是公文权威性的体现,也是信息高效传递的需要。

当前中国政府公文,按照信息传递方向,可以大致分为上行文、下行文、平行文。这个道理,就跟梁子在家,跟长辈、晚辈、平辈说话需要有不同的语气语调类似。

跟长辈说话(上行文),需要客气点,常用的文体有请示、报告,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请示需要上级回复,报告则不需要。

举个例子,梁子期末考试第一名,心里高兴啊,赶紧报告给爸妈,让他们知道这个好消息。他们并不需要回复啥。再来一个例子,木子今年15岁,想买一身衣服,编了一通理由,然后请示爸妈,我买还不是买?买的话,就给钱?这个时候,爸妈需要有个回复。

跟晚辈说话(下行文),就不用那么客气,而是要强硬点。但是,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语气下,还是有差别。“命令”往往宣布重大强制性行政措施,规格最高;“决定”是针对重要事项或者行动的安排,往往是方针政策性的,比如《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因为《决定》是方针性的,所以还有一个《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

赞一下
(6)
100%
赞一下
(0)
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