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退一步看,在中国的特殊社会管控环境里,当个人微信、微博等沟通和舆论工具本来就受严密监督,一般网民对“个人”的公开已不感奇怪,对于一般消费行为中个人隐私的保护,又会有多大坚持?
事实上,在中国互联网和大数据产业迅猛发展的洪流中,BAT(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讯)三大互联网巨头几乎全面覆盖并渗透大众生活,人们想豁免于个人资料被获取根本不可能,传统意义的个人隐私保护,听起来越来越像伪命题。
我相信,多数民众乐见大数据科技的蓬勃发展,也确实如李彦宏所说,愿意以一定限度的个人隐私作为交换。但从一些中国网民对李彦宏“隐私论”的反弹看来,这其中的底线至少有两个。
首先,用户们或许不介意将个人信息交托企业,但对这些信息能被谁看到,还是希望有控制权,而非让信息暗地里转交无数第三方商家作其他用途。
其次,用户或许不在乎企业知道自己在哪里、爱做什么、爱吃什么、甚至有何癖好,但前提是这些信息的公开不换来无谓骚扰。当前,中国大数据企业最受民间诟病的,不外是信息数据被第三方掌握后,随之而来的大量行销、骚扰、诈骗电话等。
中国虽然去年实施了网络安全法,但针对个人信息安全的保护仍欠缺,大数据隐私和采集界限也尚未清晰,这一方面的完善工作,有一段路要走。
网上流行这么一句话:“大数据时代,人人都在裸奔”,意指现代用户在互联网巨头面前,个人信息赤裸裸摊开得形同透明人,毫无隐私可言。李彦宏的“隐私论”或许只是说出了其他企业无法启齿的老实话,只不过,在隐私越来越廉价的时代,人们“露”给谁看,还是想有一定的话语权,这样的要求应该还不算太过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