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彦宏:中国人对隐私问题没那么敏感,愿意用隐私交换便捷性。(中新社)
美国面簿公司上周被爆泄露多达5000万个用户的资料,正当国际舆论谴责声和个人信息保护呼声四起之际,中国互联网巨头百度首席执行官李彦宏前天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的一番讲话,让不少人大跌眼镜。
谈及近日备受关注的数据隐私课题,李彦宏作出如此表态:“我想中国人可以更开放,对隐私问题没那么敏感,如果他们愿意用隐私交换便捷性,很多情况下他们是愿意的,那我们就可以用数据做一些事情。”
但他补充说,百度要遵守“一定的原则”,如果数据会让用户获益,而对方也愿意,百度就会去执行。
李彦宏这番话说在面簿为“泄露门”登报道歉一天后。同为采集运用大数据的互联网企业,百度对用户信息运用的姿态截然不同,却也正大光明。尤其和同场苹果首席执行官库克(Tim Cook)所提的“隐私是人权”说法相比,李彦宏对个人隐私保护的宽松立场,有如一套经营大数据的“中国模式”,令人玩味。
且百度的运作核心方针也是受到众多指责:如凤巢系统的竞价排名,医药竞价排名造成大学生死亡,百度影音大肆盗版,移动页流量劫持盗版,贴吧收费承包等,无一不是恶劣的商业利益方向。
因此李彦宏的话让不少中国网民听来刺耳,也引发了一轮吐槽,但平心而论,这番“隐私换便利”之说,并非全无道理。
笔者来到中国这一年,日常生活中尤其感恩的,是手机上外卖、打车、导航、购物等功能的高效运作和无缝衔接。虽然每次输入个人信息前总有一丝犹豫,但一想到可以坐沙发摇着脚等晚餐送上门,仿佛就不必过多思索,一五一十地输入了个人资料就是了。
在科技的巨大便利面前,个人隐私确实贬值了。不难想象,当无现金支付、刷脸等绑定个人信息的科技越来越无孔不入,只要用户所享的便利大于输入个人资料的繁琐,一般民众也难有太大的抵抗力。
更关键的问题是,在中国相对封闭的网络空间里,用户的选择有多少?以网络搜索器为例,即使对百度按数据分析推送的广告感到厌烦,网民还能通过什么平台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