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监管松口无奈非标投资渐成旧爱 产业债有望变新欢

时间:2018-08-03 10:07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财经评论

路透北京8月2日 - 近两年一直处于风口浪尖的中国非标准化债权投资,尽管因近期落地的大资管新规细则对其边际放松而有望“复燃”,但考虑到期限匹配、限额管理等要求令银行操作空间有限,且加大投资亦不符合去杠杆政策导向,非标大发展时代已告落幕。

业内人士并指出,虽然非标投资放量空间受限,但当前市场风险偏好已有所回升,在高等级债收益率已经“低得下不了手”的情况下,一直被冷落的产业债配置价值正在显现,不少机构将其作为未来配置的重点。

“非标不可能再恢复到以前的状况了,不能说这类投资方式会消失,但基本可以说已经翻页,那个时代已经结束了。”一银行高管对路透表示。

他进一步指出,虽然央行在资管新规有关事项的通知中明确“公募资产管理产品可以适当投资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但同时强调应当符合非标投资期限匹配、期限管理、信息披露等监管规定。

“期限匹配的要求意味着基本上大量的非标都没办法去做,最起码操作难度很大,理财产品发期限六个月的定开就不得了,发更长时间比如两年期的几乎不可能,”他称,“限额管理方面,基本上各家银行的非标都超限了,...表面上看是留了空间,但实际上有多少呢?更多是一种心意,实际的操作空间不大。”

成都农商行金融市场部总经理助理蔡小泽指出,从投资端来看,理财资金通过“理财--券商资管--信托产品”这类多层嵌套投资非标的方式亦面临委贷管理办法、去通道等诸多限制和约束,该允许公募产品投资非标的利好没有实际意义。

上述银行高管并提到,从银行自身情况看,最近几年在运作过程中虽然将非标比照类信贷要求进行管理,但实际上这部分资产还是游离在类信贷之外没有进行风险计提,一旦出现风险事件必然是刚兑,但银行内部对这类风险却没有相应的抵补和缓释措施,因此也无法承受过大的非标规模。

不过,相对公募基金等其他资管机构来讲,非标仍是银行具有比较优势的领域,业内仍寄望于模式创新合规开展。

“非标不能妖魔化,这是银行传统的优势,也是一个强项,未来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我们要想怎么去设计一个非常好的模式,合规地开展类似的产品。”华夏银行(600015.SS)资管部副总经理苑志宏近日在一论坛上称。

中国大资管新规落地近三月后,资管新规操作细则和银行理财业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于7月下旬同步问世。办法坚持了资管新规的打破刚性兑付、解决期限错配、去除资金池运作和解决多层嵌套四大原则,是资管新规严监管的延续。比如对非标投资仍严格要求期限匹配,延续了现有的限额和集中度管理规定,这表明监管层对严格规范非标投资的态度。

**执行层面或有放松,但应防日后“找补”**

然而,当前中国正值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及外部环境有变之际,无论是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的“稳投资”,还是此前国务院常务会议“保障融资平台合理融资需求”的明确要求,均意味着基建将成为稳增长的发力点,而非标作为重要的融资工具之一,是否会出现短期扩容,而使得资管新规效果打折扣?

“资管细则还是要看具体执行层面,现在中央政策对货币比较松,执行层面会比较乐观吧,我们后续可能还会投城投、政府类项目。”某大行负责非标投资的人士称。

另一位国有大行人士亦对路透表示,目前细则上看最好的是给了银行投非标和理财转型的缓冲地带,但从商业银行整体来说效果待观察,毕竟整体标准还是更严了。

他并谈到,该行下半年会加大非标投入,因为还有比较充足的额度,“有的银行算上股票质押这些非标占比已经超50%,可能主要还是继续得压规模。”

不过,更多的业内人士则提醒,政策表述的调整只是基于当前特定经济金融环境释放的短暂信号,不应将其理解为长期的利好和政策变向。虽然执行层面会有一定松动,但在大资管发展方向已定的情况下,金融机构还是应以谨慎为“上策”。

“白纸黑字发文要严格,执法就要看尺度,现在政策需要金融放水,但谁都不知道后面会不会再严格,不排除未来监管从严查处的可能性。”蔡小泽称。

上述银行高管则提醒道,“执行力度上各家行和监管机构可能都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监管不会明说可以怎么做,要是自己偷偷做也就做了,但不能胆子太大、太激进,把(非标)期限放的太长,不然等到‘秋后算账’的时候就不好办了,...期限、规模等各方面都要注意,这是个抢时间窗口的活儿。”

赞一下
(0)
0%
赞一下
(0)
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