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透上海3月19日 - 执掌中国央行长达15年的周小川离任,其继任者最终落定原央行副行长易纲。作为中国金融领域不可多得的技术型官员,资历耀眼的易纲能够胜出,在外界看来并不意外,而他也将担起继续深化金融业改革开放和维护金融安全稳定的重任。
作为全球最大央行,中国央行的行长选拔已不同于过往,国际化成为不可或缺的考量。易纲兼具国际视野和深厚的理论功底及专业素养,并有20余载央行工作经验,都令他成为新行长的合适人选,这也更有利于央行政策的延续及稳定。
“只能说时势造英雄,”一位接近央行的权威人士对路透称,”除了要考虑政策的延续性,行长位置最重要的特质是国际化,这越来越重要,...现在国际例行会议各种研讨会越来越多,大国央行行长带着翻译去肯定不合适,这个角度看易行是不二人选。”
一位央行官员对路透表达了相似的观点,他认为,易纲接任行长并不意外,”行事风格稳健,理论功底和业务水平并不逊于周行长,也是国际会议中的老面孔。国际上对他的能力和观点都比较认可,这非常重要,有利于提高我们的国际话语权。”
确保政策延续性和稳定性也是决定央行行长人选的关键因素。在FOST首席研究员冯建林看来,仅从业务能力的角度看,易纲在央行工作多年,对央行各方面工作都有相当多的积淀;同时是国际金融界的老面孔,熟悉国际事务,”在在任官员当中,比易纲更熟悉央行工作的,恐怕只有周小川了。”
他并指出,不管全球任何国家,央行行长都需要处理很多事情,政策需要兼顾多个目标,行事风格都相对平稳,很少看到一国央行行长有让人非常意外的表态。易纲总体这些年在公开表态里跟周小川意见比较一致,显然有利于货币政策基调保持稳定,也有利于央行目前各项工作的稳步推进。
易纲周一在当选为新一任央行行长后亦表示,当下最紧要的任务是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同时推动金融改革和开放,保持整个金融业的稳定,”我的心情是平静和庄重的,使命是神圣和光荣的,我一定按照一会儿宣誓的誓词做好工作。”
**一代人的轻与重**
与1950年代出生的许多人一样,刚刚过完60岁生日的易纲年轻时也经历了插队、高考改写人生等曲折经历。1977年中国恢复高考,易纲是第一批大学生并考入北京大学经济系。
而易纲的求学经历也并未止于北大。1980年他被选派出国留学,先后在哈姆林大学、伊利诺大学学习,获经济学博士学位;毕业后曾在印第安那大学经济系任教并获得美国终身教职。期间易纲研究领域侧重在计量经济学和金融理论方面,尤其关注中国货币需求问题。
这在他1990年-1993年期间发表的论文中得到印证,大多都是研究中国通货膨胀、价格波动和货币需求之间的关系;对这一问题的持续性研究成果在2003年集结成专着《中国货币化进程》。
1994年易纲回国,与一群同样研究中国经济问题的留学生,其中包括现任证监会副主席方星海,以及林毅夫、钱颖一等专注中国经济问题的顶尖学者,发起创办了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可以说,易纲所涉足的每一个研究课题,都有着对中国经济发展遇到的现实问题的深入关切。
所有的研究都没有白费,所有的经历都不是徒劳。1997年易纲出任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副秘书长,开启了央行的从政生涯,并先后担任秘书长兼货币政策司副司长、货币政策司司长、行长助理、外汇管理局局长等职,从2007年就开始担任央行副行长一职,并自2014年起还同时担任中国经济政策最高级别的议事机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
尽管始终仍保留着学者的书卷气,但央行工作的20余年里,在应对亚洲金融危机、通胀压力和投资过热、汇率市场化改革和人民币国际化等中国经济发展重大事件中,易纲系统性地将经济学理论研究专为现实的政策研究和制定操作,成果有目共睹。
目前,易纲已在英文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多篇论文被世界权威机构引用;并在多本知名经济杂志上发表中文论文40余篇,着有10余本中文著作。在业内人士看来,易纲上任做行长,也是技术官僚正式走进中国政府决策层的重要标志,对中国金融市场未来的发展及走向意义深远,也说明中国金融接下来的对外开放会有较大的动静。
“易纲行长在美国工作过多年,这一独特经历对中国金融市场下一步的对外开放大有帮助。”一位了解情况的人士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