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首席中国经济学家闪辉认为,中国和美国的货币政策并没有一定要同步的理由。因为中美两国都是很大的经济体,经济的主要驱动力均来自国内需求。
据微信公众号“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18日消息,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理事单位代表闪辉受访时谈及2022年中国经济走势说,总体而言,高盛认为2022年的经济走势确实面临下行压力。
他说,虽然宏观政策有一定的宽松,特别是财政政策有一定支持力度,经济走势因奥密克戎病毒传入中国而引发新一轮的防疫措施、房地产“软着陆”等因素承压。但政策的底线是不搞“大水漫灌”,同时房地产仍然坚持房住不炒的长期调控。
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闪辉对2022年的出口比较乐观,认为还会继续实现较高的增长。投资可能有所减速,即使新基建和绿色投资有很高的增速,但其现在的体量可能还不足以完全弥补房地产投资减速带来的负面影响。消费偏谨慎。现在的消费仍然比较弱,虽然有空间继续上升。
不过他指出,但短期面临不小的阻力:一方面,消费复苏受到疫情反复的影响,而疫情发展是非常不确定的;另一方面,消费复苏需要建立在经济企稳的基础上,因为消费最终就是收入和储蓄之差。假如储蓄意愿不变,则收入要增长才能够增加消费空间。
记者还问及,2021年下半年以来,中美经济和政策周期已经出现一定程度的错位。联储会议纪要暗示了美联储可能会更加激进地加息和缩表。这会给中国经济增长和政策调控节奏带来怎样的影响?
闪辉说,中国和美国的货币政策并没有一定要同步的理由。因为中美两国都是很大的经济体,经济的主要驱动力均来自国内需求。
从新兴市场的角度来讲,有些新兴市场国家特别是开放经济体会有一些制约,比如有的国家欠了很多外债,在美联储加息的大背景下可能面临较高的资本流出风险,热钱可能从外债渠道对资本账户造成压力。但是中国仍保持着一定的资本账户管制,且债务结构以内债为主而非外债,所以在这方面也不存在很强制约。
他说,人民币现在不是太弱而是太强。中国金融状况指数在近段时间的收紧很大程度上是人民币升值造成的。从对经济支持的角度来讲,作为决策者,如果想要稳增长,其实是需要人民币弱一些以支持出口和经济增长。所以如果美联储开始加息或者快速缩表,美元可能会升值,其他货币相对美元贬值,只要速度不是太快,对于中国来说其实是一件好事。
闪辉认为,中国央行强调货币政策“以我为主”,而国内的问题是需求不足。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的货币政策应该更加放松。即使美联储加息比预期还要快,只要市场不产生剧烈波动,中美两国依然能较为独立地按照本国情况进行操作。
另外,对于如何提振中国内需,闪辉认为,在私人部门需求动力不足时,就要释放公共部门的需求。中国在市政建设、公共服务等方面其实还有很大的改善空间和投资空间。另外,国外过去两年的经验表明,财政可以大幅提振消费从而拉动经济,虽然我国传统上更多的是用财政带动投资,消费领域也可以尝试财政激励。
他说,去年的经验证明,如果中国的需求慢慢稳定下来,要见到大规模通胀,可能就是从供给端传来,比如再一次的大规模环保限产、“拉闸限电”等。只要供给端不再有大的波动和紧缩,需求的逐步恢复不会对通胀产生太大影响。
他解释说,因为在政策不搞“大水漫灌”和强刺激的情况下,需求不会快速过热。从海外不同国家通胀情况来看,往往是财政刺激力度非常大、需求非常强的国家,才会出现更高的通胀。如果需求只是企稳后的逐步恢复,而供给端不出现极端限制,中国就不会像其他国家一样出现持续高通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