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永年:核心、忠诚与“出类拔萃之辈”(2)

时间:2017-02-07 04:44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全球社论

十八大以来,所有这些原来习以为常的现象难以为继了。今天中共重提“核心”概念,重新确立领导核心。一个大国、一个大党需要一个强有力、具有权威的中央领导层,而中央领导层又需要核心。正如邓小平在1989年天安门事件之后所强调的,中共诞生以来,每一代领导人都需要一个核心领袖人物来担当政治责任。实际上,政治责任担当是任何一个政治制度的核心问题。总统制中的总统、议会制中的总理,都是需要担当政治责任的核心人物。

但是,核心领袖人物的确立,并不一定必然导向传统意义上的专制和专断,而是取决于一系列制度的确立和建设。因此,邓小平在确立第三代领导核心的同时,也设计了一系列制度来避免毛泽东时代出现过的个人专断现象。邓小平属于制度主义派。他认为,没有好的制度,好人也会犯错误。邓小平所设计的制度包括集体领导、党内民主、领导职务限任制、年龄限制等。人们今天所看到的这些制度,都是邓小平时代以来确立起来的。

十八大之前出现上述“寡头政治”现象,并不是说这些制度错了,而只是表明这些制度仍然处于探索过程,仍然需要改进和完善。正是十八大之前的“集体领导”在高层演变成“顶层分封制”,权力过于分散,不仅造成寡头政治,给执政党构成威胁,更使得执政党的改革和开放事业难以为继。因此,今天执政党再次确立“核心”和“忠诚”的概念,希望通过提高权力的协调性,来避免这些情况持续。

不过,党政干部是否适应这种变化呢?他们是否精准理解这种变化的意义呢?从经验来说,答案不是那么明确。今天,在一些地方和一些领域,传统上一而再、再而三出现的“腐儒”和“愚忠”现象又再次出现。一些干部口口声声喊“忠诚”,实际行为则是懒政、不作为,导致中央所期望的政策推行不下去;很难让人们理解这里的“忠诚”的意思。

而在社会层面,媒体上(尤其是社交媒体)各种颂扬个人崇拜的声音飞扬,各种批评声音则被压制下去。这些现象的共存,很自然让外界觉得中国似乎又回到传统或改革开放前的“愚忠”年代。

这里就涉及如何理解核心和忠诚的问题。借用一个古代的概念,如果从大局观念来理解,就会产生“大儒”;如果从小局观念来理解,就必然成为“腐儒”。也就是说,格局意识最为重要。一些官员没有格局意识,而只会口喊忠诚。那什么是格局意识呢?中共总书记中领导人去年在政治局的讲话很有意义,因为这个讲话体现了现在领导核心的“大局意识”。

中领导人在讨论党政官员对党忠诚时,强调他们必须做到三个“必须”,即“必须体现在对党的信仰的忠诚上,必须体现在对党的组织的忠诚上,必须体现在对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忠诚上”。这里说得最清楚不过了,对党的忠诚是对党作为一个制度的忠诚,而非对党的个别领导人的忠诚。实际上,十八届六中全会在强调“领导核心”时,也强调了领导集体和党内民主的重要性,并警告不能搞个人崇拜等。一句话,“腐儒”现象的再现,就是各级官员没有格局意识的结果。

历史的经验告诉人们,这种现象必须纠正,因为一旦风气形成,久而久之就会在各级领导干部之间导致小格局(即个人利益、家庭利益、小圈子利益)盛行,而大格局(即执政党、国家和社会的整体利益)消失的局面。出现这种局面的时候,也是执政党面临执政危机的时候。如何防止这种局面的出现,便是政治改革的重要内容。

赞一下
(25)
54.3%
赞一下
(21)
45.7%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