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点
港澳突搜
本星期五是香港回归中国25周年的纪念日。在此之际,若能客观总结“一国两制”过去25年在港落实的情况,既有助还原真实历史,也将有利推动香港未来发展。
香港长期以“东方之珠”举世知名,港人勤劳及政府的高效率曾令外国人印象深刻。可惜回归以来经历风风雨雨,尤其2019年一场史无前例的修例风波,意外揭开了香港丑陋的一面,各种潜藏的社会问题和矛盾一一暴露出来。
北京去年实施《香港国安法》后,香港社会氛围进一步陷入低谷。部分港人慨叹“一国两制”彻底失败,尤其集会、言论和参政的空间大不如1997年前,对中国大陆满怀愤懑,纷纷选择移民海外。
香港民意研究所最新发表一项民意调查,反映了上述情况。根据该调查,港人的“香港人”身份认同指数高达75.4分,位居榜首;“中国人”则继续排于榜尾。若以年龄划分,在18至29岁组群中自称“中国人”的比率更只有2%。
但要注意的是,人们对于过去的事情,往往倾向给予比当时更正面的评价;纵使当时受到不好的对待,事后也会有较为正面的评价。在比较九七年前后的香港时,或许也要小心看待。
犯罪情况是个很好的例子。上世纪九十年代香港的治安差,我记得当年不时有大陆犯罪分子到香港抢劫金行,不少港人出门都心惊胆跳。
时至今日,香港几乎没有抢劫金行的罪案。去年整体罪案数字只有六万多起,很多还是诈骗案,行劫案只有百多起。基本上,现在街上遇到劫匪比遇上骗徒还要困难。
香港整体犯罪率持续下降,这与一般认为1997年后治安会变坏刚好相反。反修例期间,激进示威活动直接衍生不少犯罪行为,如纵火、刑事毁坏等等,令人以为香港治安很差。其实,眼下的香港仍然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城市之一。一些港人喜欢慨叹今不如昔,只是他们非常容易忘掉当年的世界到底是什么模样。
再以另一个为人诟病的土地及房屋问题为例;不少港人埋怨,97年后特区政府施政有误,以致房价及租金不断飞涨,令香港成为世界上居住成本最高的地方之一,港青置业梦遥遥无期。
必须承认,香港房屋问题确实相当严峻,但客观而言也没像一些媒体报道那么夸张,好像大部分港人都委身狭小的劏房。
虽然公屋申请平均轮候时间超过六年,但长者或者穷困家庭仍然可以在三、四年内成功入住公屋。许多基层市民也可以申请入住廉价的过渡房屋,并非人人被迫露宿街头。
香港无线电视台早些日子刚播映一套大受欢迎的纪录片《寻人记2》,当中有一集成功寻找到40年前住在李郑屋徙置大厦的一些居民。一位受访者忆述徙置大厦的“逼人”生活,指当年一家四口住在86平方尺的单位,屋内空间几乎是大家脸贴脸,难以放置杂物。
当年李郑屋徙置大厦的环境非常恶劣,厕所、浴室都是公用,女厕经常充斥非礼、偷窃的罪行;而且厕所淤塞,又没有厕所水供应,卫生情况令人担心。
后来,该名居民成为义工,支援其他邻居争取尽快入住公屋。不过她在访问中也指出,李郑屋徙置大厦环境迫人,又是罪恶之城,但自己依旧想念当年邻居的人情味,坦言“现在找不到当年的人情味”。
眼下不少港人都和该名居民有同样思维。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人若持续保持负面的情绪,就会变成一种压力。所以人的脑海中的负面记忆,往往会比正面记忆更快消失,相对而言剩下较多正面记忆。不少港人缅怀昔日香港,以为香港今不如昔,其实并不一定正确。
事实上,香港回归后有许多进步的一面,譬如坐拥一流的基建设施,公共交通准时可靠、快捷舒适、费用廉宜,是全球最完善及有效率的交通系统之一。港人也愈来愈长寿,男女平均寿命更成为全球之冠。当然,近年香港社会争吵不休,政治斗争加剧,也是真实的另一面。
换言之,香港回归后到底是进步抑或退步,要看站在哪个角度解读。但有一点很重要:媒体甚少报道好消息。当大家都报忧不报喜,我们应该保持一定的怀疑;反过来说,若有人一味报喜不报忧,我们也要高度谨慎。或许,对香港问题的正确认知,应该是这个社会正愈变愈糟,也在愈变愈好,两者并行不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