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务院官员:传统参与国际大循环的模式面临挑战

时间:2020-12-20 21:20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国际军事

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军扩认为,随着中国发展水平的提升和发展阶段的变化,中国在参与国际大循环的传统模式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大。

他在2020年12月20日由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主办的“国家发展论坛”第五届年会上表示,伴随着改革开放进程,中国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逐步形成了参与国际大循环的基本模式。这个模式有两个基本特点。

从供给侧来讲,是不断通过对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来提升自身技术水平,并基于国外的技术、设备和产品的可获得性建立我国的产业体系,但总体来看,关键的技术、关键的设备、关键的零部件和原料还是高度依赖进口的。

第二,从需求侧来看,我国企业凭借优越的要素组合优势和独特的制度环境优势,在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档次的同时,不断降低产品的成本,所以物美价廉成为了中国产品的代名词,中国产品的出口竞争力不断提高,在世界市场上的份额也不断地扩大。

张军扩表示,从历史角度来看,上述参与国际大循环的模式,适应了当时国内国际的条件和环境,是十分行之有效的。对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进步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可以说功不可没”。

但是,当中国的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档次显著提升,尤其是有些方面还处在比较领先位置的时候,不少产品开始形成与发达国家产品竞争关系的时候,矛盾和摩擦就会随之而来。

从需求侧来看,中国扩大出口的努力也会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张军扩指出,出口份额的增加必然伴随着国际竞争格局的调整和变化,伴随国家间一些产业和企业竞争力的此消彼涨,甚至一些产业和一些企业会在竞争中萎缩,甚至被市场淘汰。

他直言:“这种情况在我国发展的早期阶段影响不明显,因为那时我们的发展水平比较低、经济体量比较小,但当我国达到了第二大经济体量,并仍然以相对比较快的速度持续增长的时候,我们的压力就会越来越大,矛盾和冲突也就会越来越多”。

因此,张军扩认为中国传统的、曾经十分有效且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参与国际大循环的模式,将会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和越来越大的压力。不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这种挑战和压力或迟或早都会出现,而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

他评价:“现在大多数专家只是从外部环境,尤其是与美国关系的角度来看待向新格局转向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我觉得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不是很全面,也不是很深入”。

在张军扩看来,中国发展水平提升和发展阶段的变化,不仅带来了压力和挑战,也从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形成了新的发展优势和潜力,从而为克服挑战,保持经济持续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张军扩认为,从需求侧看,除了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庞大的中等收入群体和巨大的消费需求潜力外,中国还有巨大的投资潜力和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两点优势值得关注。

在投资潜力方面,张军扩认为从中国现阶段发展形势来看,中国在满足人民物质文化需求、改善民生、夯实发展基础、增强发展后劲等方米充满巨大投资需求潜力,关键是创新体制机制,拓宽资金渠道,促进潜力的释放。

另一方面,中国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形成独特的、超大规模性的优势。张军扩说:“比如在巨大的人口规模、中等收入发展水平、信息通信产业相对发达,这三个因素的共同作用之下,我国所拥有的手机用户,哪怕只算那些具有较强消费能力的优质用户,也会比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全部人口还要庞大得多。这不仅是一个销售总规模的问题,这种情况对于众多基于移动终端的新兴产业的发展来讲,是一个非常大的发展优势”。

而从供给侧看,张军扩表示,中国具有诸多独特的要素供给和组合优势,劳动力资源不仅数量庞大,而且类型多元,既有海量的普通劳动者,也有数量庞大的高素质劳动者,并且性价比比较高。从而有利于使形成较为完备的产业体系,并且在不同产业层次上都形成竞争优势。

张军扩强调,随着中国发展水平的提升和经济总量的增大。一方面传统的曾经十分有效,且做出巨大贡献的参与国际大循环的模式将会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和越来越大的压力。而另一方面,发展阶段变化也使中国形成了巨大而独特的内部发展优势和潜力,为应对挑战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同时也需要加大力度来充分发挥潜力。

赞一下
(5)
55.6%
赞一下
(4)
44.4%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