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天候的中国海军075型两栖攻击舰

时间:2020-08-09 15:19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国际军事

来源:观察者网

作者:施洋

本周,中国海军的075型两栖攻击舰首制舰离开沪东造船厂码头,开始进行该型舰的首次海试。作为中国海军的又一型大型平甲板载机舰,075型的建造和试航节奏与辽宁号、山东号之间的差别,也正体现了两栖攻击舰与航母之间的明显差异;与此同时,印度陆军提出了招标采购本国轻型坦克的需求,尽管印军的确有不少对轻型坦克的需求,但仔细探究印军对于轻坦的研发路径,不难发现这回的印度轻坦招标活动中存在的各种“不着调”之处。

保证全天候的两栖攻击舰

8月5日,在众多拖船的护航之下,075型两栖攻击舰首制舰开始进行其首次试航。该舰自去年9月25日正式下水至今,舾装时间不到11个月,就已经克服了舰上生产事故的不良影响,完成了包括舰载武器、电子设备等舰载系统的安装。作为一型新型两栖攻击舰的首制舰,从建造速度来看,075型的建造速度可谓相当迅速。

作为黄浦江中建造下水过的吨位最大军舰,075型巨大的尺寸要在黄浦江里安全航行,多少还是存在着不少困难的。也正因此,在075型首制舰驶出黄浦江开始进行试航的过程中,除了各类工作船的“前呼后拥”之外,人民海军也尽己所能:包括原本停泊在黄浦江边码头上的4艘072型坦克登陆舰和多艘护卫舰在075型首制舰出发前都离开黄浦江“暂避风头”,以便为这位未来的战友腾出更加宽敞的航道水域。

从建造进度来看,075型两栖攻击舰首制舰从下水到首次试航耗时10个半月,与首艘国产航母山东舰从下水到首次试航1年又17天的相比虽然有所缩短,但考虑航母在结构上的复杂性,这一时间差距并不奇怪;由于初次海试主要进行的是动力系统测试,舰上其他一些设备没有完成全部调试甚至安装的情况也属正常。

不过比起该舰下水时只有大概舰体结构的状态,以及舾装过程中只有几个角度的视角,出海试航给了外界一个难得的机会,从各个角度来观察这型基本已经完工的新型两栖攻击舰的外观,并且从中获得有关该型两栖攻击舰更多的情况。

作为一型内部空间巨大的两栖攻击舰,虽然毫无疑问该舰会同时配备有机库、坞舱、车辆甲板和大量的陆战队员舱室,但是以上部分在舰内的分布与所占空间的大小比例则无法一目了然,只能从两栖攻击舰外观和总体布局上的一些特征对内部进行一定程度的推测。

在075型两栖攻击舰上,通过舰上升降机的位置分布,我们不仅能够推断出舰上机库的大概尺寸,还能从机库在舰上占据的空间,来反向推测舰上其他部分的大致空间占比,并进一步分析出075型两栖攻击舰所体现的中国海军对于各类舰船的任务需求,以及075型对于远海两栖作战舰艇编队所起到的巨大价值。

对于使用升降机的各类平甲板载机舰而言,升降机的位置一般都会布置在舰上机库的边缘位置,并且尽量选择相隔较远,以便能够方便地将机库内各个角落的舰载机快速地提升到飞行甲板上;同时为了照顾飞行甲板上的舰载机起降和调度、整备作业,升降机在飞行甲板上的位置也要有所注意,既要方便舰载机的调度运作,又不能过多影响到飞行甲板上其他正常作业。

在075型两栖攻击舰上,可以看到一前一后两台大型升降机:前部升降机的后缘与舰岛前部齐平,表明其机库的起点可能在这台升降机的前缘或者后缘;后部升降机位于舰尾,表明其机库的后缘直达舰尾。这样算来,在长度240米左右的075型两栖攻击舰上,机库甲板的长度至少要超过130米,其面积很可能超过吨位接近的美国“黄蜂”级两栖攻击舰,达到与“美国”级不相上下的水平。较大的机库面积无疑意味着更多的直升机搭载能力,也自然会对舰上的航空燃料携载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在两栖攻击舰内部总空间有限的情况下,航空作业能力的增强自然会令其在其他领域做出一定的牺牲。类似071型综合登陆舰那样巨大的坞舱和车辆甲板设计在075型上也许都将出现一定程度的缩减,相应的该舰的平面登陆运载能力和重装备搭载能力也都会出现下降。

对于中国海军的远海两栖登陆作战编队而言,两栖攻击舰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会避免单打独斗,而与071综合登陆舰乃至072坦克登陆舰等组成编队,并且作为编队核心进行联合作战。在各司其职的编队中,075型两栖攻击舰必然要依靠其强大的航空运作能力承担起发起空中“垂直登陆”作战的核心任务,并且作为编队核心对战场态势进行掌握,同时承担编队指挥舰的重任。

相比之下,071型综合登陆舰的平面登陆作战能力在全世界的船坞登陆舰里也名列前茅,加上其装备数量较多,足以弥补075型在这一作战能力上的相对短板。而从“均衡装载”的角度出发,075型同时具备垂直登陆、平面登陆作战的能力,则让该舰也具备一定单独执行两栖作战的能力,更加增加了其作战的弹性。

尽管中国海军具备全世界规模第二大的两栖输送力量,以071型综合登陆舰为代表的远海两栖作战能力也已经初见雏形,但在以两栖攻击舰为代表的“垂直登陆”作业能力上的短板,迄今为止依然十分严重。也正因此,与一般国家建造两栖攻击舰“浅尝辄止”的状态或者美国那样在形成一定装备规模后维持其正常轮替的保持节奏相比,075型两栖攻击舰的建造速度可算“迅猛”——就在第一艘075型准备试航前后,第三艘075型两栖攻击舰的舰体结构已经在沪东造船厂的干船坞内初见雏形。

这意味着中国海军将在短时间内连续建造和装备部队三艘075型两栖攻击舰,从而类似航空母舰一样,形成在任何时候都有可以动用的两栖攻击舰的局面。这固然会给中国海军快速形成战斗力带来严峻挑战,也会同时带动中国海军航空兵舰载运输直升机部队的快速扩充,不过当这一切尘埃落定以后,解放军在台湾以东洋面发起合成营级的机降登陆作战和合成旅级的两栖登陆作战将不再是需要“精心策划”的行动,而可以与“东风洗地”一样,成为台海局势中对手不得不考虑的“新常态”。

印度需要怎样的“新轻坦”

由于中印两军在边境西段的军事对峙实际上并未结束,加上印度政府和军方试图借此机会满足自己实际需求的情况,印度军队以边境局势紧张为由进行“准备战采购”的活动最近又有了新的“愿望清单”——多达300辆“可以空中机动”的轻型坦克。

从印度军队自身的角度看,对于轻型坦克的需求某种程度上是长期存在的:印度国内特别是边境地区相对孱弱的基础设施建设对于战斗全重45吨以上的T-72和T-90主战坦克的有效运用相当不友好,尽管印度自称有超过800万公里以上的公路,但其中绝大多数都是没有硬化路面的碎石路甚至土路,根本不适合装甲部队的快速机动;而印度的铁路线虽然四通八达,但极端低下的运作效率导致其作为装甲部队战役、战略机动的手段,速度很难得到保证;加上印度的作战想定环境中也有不少需要轻型坦克的地带,印军长期以来对轻型坦克装备的“漠视”原本就有些奇怪。

不过从印度媒体的报道和印度国防部的表态来看,印度这次采购轻型坦克的目的并非是“亡羊补牢”,而是纯粹的攀比心态——由于印军从中国方面的公开报道中了解到解放军在西藏军区列装具备优秀高原机动作战能力的15式轻型坦克,因此“针锋相对”要装备同类的装备。

以小孩过家家的心态进行军备建设原本就有点不靠谱,随后媒体报道的有关印度军队在采购轻型坦克中的型号选择更是让人摸不着头脑。

印度军队首选的轻型坦克竟然是俄制的“章鱼”轻型坦克,尽管这款装备因为已经进入俄军现役,系统本身相对成熟,印军理论上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一批成品使用,而且与印军现役坦克相同口径的2A75型125毫米炮和弹盘式自动装弹机也方便其后勤保障,18吨的战斗全重也可以很方便地进行空运甚至进行空投,但该车为了空降采用的低重量导致其防护作战能力极为低下,其现役型号的火控系统也相当简陋,即使俄军推出的改进型号,其信息化作战能力也要比15式轻型坦克低一个档次。

加上在最为关键的机动性能上,在低海拔地区可以达到28马力/吨功重比的“章鱼”因为没有针对高原环境进行优化,其发动机在3500米以上海拔区域功率会下降30-40%,油耗则要增大30-50%,机动性能也要大打折扣。作为旨在对抗15式轻型坦克的装备,“章鱼”的总体性能几乎可以说完全不合格。

也许正是因为这一考虑,代表印度“国产之光”的国防研究与发展组织(DRDO)也提出了两款自行研制的轻型坦克方案,并提出要在18个月内研制出3辆原型车。其中的一个方案源自1983年提出,早在1996年就宣布放弃的印度自产轻型坦克计划,使用印度能够自产的BMP-2步兵战车底盘搭载法制的105毫米炮炮塔。不过这个方案弃置已久,即使恢复其性能也严重落后于时代。

因此另一个看起来更加先进也更加大胆的方案也被提了出来:使用印度正在许可证生产的韩国K-9自行火炮的底盘,换装比利时约翰·考克利尔防务公司研制的模块化炮塔,可以使用105毫米或者120毫米火炮。

从技术可行性的角度来看,印度通过外购炮塔,的确有将K-9自行火炮改装成轻型坦克的可能性。约翰·考克利尔防务公司研制的模块化炮塔和其使用的火炮性能在国际上属于不错的水平,搭配K-9自行火炮底盘和高达1000马力的发动机,理论上也能具备不错的机动性。

不过一方面K-9自行火炮原本的重量高达47吨,虽然换装炮塔能够降低其重量,但其总重很难有大幅度的减少;特别是K-9作为自行火炮,为了方便炮组人员操作,其车体内部的空间相对较大,当其被改装为轻型坦克之后,必然会出现空间利用不彻底或者整车结构不够紧凑的情况;另一个无法解决的问题则是其防护能力,由于K-9自行火炮的出身,该车本身的防护能力相当有限,而又因为其较大的重量,为其进一步增强防护的难度也同样较大;再考虑到高原上发动机功率下降的问题……K-9改成轻型坦克的前景显然也不算乐观。

随着当代主战坦克的战斗全重的增加,近年来很多对轻型坦克有特殊需求和兴趣的国家都开始重新研制轻型坦克,而出于控制研制成本和降低技术难度的考虑,使用装甲输送车、步兵战车乃至自行火炮底盘这样的现成部件作为技术基础发展轻型坦克也成了一条常见的技术道路。不过由于坦克和其他装甲车辆在基本需求上的根本性区别,绝大多数通过改装而来的轻型坦克既没有解决轻型装甲车辆最关键的防御能力问题,又没有很好控制住战斗全重,最后成了30吨级坦克歼击车,反而定位尴尬。

在这一系列轻型坦克中,只有中国的15式轻型坦克作为特例,从一开始就强调其特殊的作战使用环境,围绕在高原环境下的作战要求研制全新的轻型坦克,并在保证火力和机动性的同时尽可能地强化了坦克的防护能力,最终使得15式轻型坦克成为一款能够在其预想作战地域有效运用并对抗假想对手目标的同时,具备较强的防护能力和生存能力的优势装备。而这种踏踏实实从头开始的装备研发态度,某种程度上正是凡事想着“针对性短平快”的印度武器装备研发所缺乏的。

赞一下
(54)
87.1%
赞一下
(8)
12.9%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