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敬伟:中美阿拉斯加对话的热闹和门道

时间:2021-03-24 07:19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国际新闻

中美高层阿拉斯加对话落幕,在呛火中开始,在平静中结束。

全球最强的两个大国抛去外交辞令,给全球奉献一出非典型的呛火大戏。不同立场的舆论有多重解读,中美两个当事国的舆论和民意,更是热闹纷扰。

美国感受的是“惊”——从没有哪个国家敢这么对待美国,尤其是向来含蓄内敛的中国人。中国人感到“爽”,杨洁篪、王毅两位副国级外交官反客为主的反击,一抒百余年来被西方欺侮的块垒,具有快意恩仇的畅快淋漓感,即如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之前强调的“中国已经可以平视这个世界了”。

一“惊”一“爽”,阿拉斯加会谈有了划时代的意义。美国迎来了真正对手。中国则意识到不能继续对美国隐忍,只能直面博弈。世界更要清醒,面对两强博弈,更应秉持理性现实的立场,成为制衡中美两强零和博弈的建设性第三方,不要轻易在两强之间站队。

令人欣慰的是,中美的阿拉斯加对话,舆论关注的两国呛火和一些现场细节,只是看上去热闹。这种热闹的争吵,虽然变得激情甚至有些失控,尤其是舆论对其中各种细节的渲染,给国际社会中美完全撕破脸的印象。但这也正是两国要达到的目标,既然争吵发生在向媒体公开的开场白阶段,两国都要向国际社会尤其是本国民众传达强硬信号。

布林肯和沙利文以居高临下的惯性,将涉疆涉港涉台、东海、南中国海自由航行、盟友达成的联合制华共识,一股脑抛出给中国下马威。然而美国的这些指责,拜登政府已经絮叨许久,可谓老生常谈并无新意。布沙二人现场的居高临下,既是向美国国内宣示拜登政府对华强硬立场(拜登面临“特朗普主义”压力),也是对欧盟和印太盟友的交代,强化联合制华的凝聚力,证明美国真“回来”了。

美国预料到了中国的反驳,但没有想到中国会如此精准系统地反击。所以,中美高层对话的激情对决,中国两位副国级外交官表现得更为成熟老道,布林肯和沙利文现场表现得不够成熟。美国精心准备的对华施压前戏,包括四国线上峰会、美日美韩“2+2”会谈、对中国和香港24名官员的制裁等,反而变成了美国的缺乏自信和画蛇添足。

两国对话的开场白虽然热闹,但随后两场对话才是关键。没有舆论的喧嚣和各种声音干扰的闭门会谈,才能触及两个大国的核心利益关切,方能揭示两国外交的战略走向。

两国对话后,虽然没有举行联合发布会,更无联合声明,但本次对话还是有成果的。一是双方通过各说各话,向对方表达了各自的关切,让双方明晰了各自的利益底线。二是划定了双方合作的领域,如合作抗疫、应对气候变化、朝鲜和伊朗核问题、缅甸政局等诸多方面。三是避免了中美两国的误判和对抗,为两国激烈竞争提供了斗而不破的战略缓冲区间。譬如涉台、涉港和涉疆事务,这是中国不容干涉的内政,中国绝不允许美国有实质性的凌越。当然,对于美国的一些关切,中国也有相当的缓冲空间。

更要者,此次对话也有许多衍生成果。

首先是中美对美国“回来”的不同理解和策略性中和。拜登政府不断宣示的“回来”,对美国国内而言是反“特朗普主义”,更是美国全球领导地位的回归;对盟友而言则是对特朗普“美国优先”的颠覆,更是对美国盟友重回奥巴马时代的安慰,同时也是号召盟友构筑联合反华的期待。

对中国而言,也期望美国“回来”,即回归中美40多年来所形成的深度利益攸关轨道,扭转“特朗普主义”对中美关系的戕害,放弃美国对华的贸易战、科技战和全面脱钩。

结果是,拜登政府宣示的美国“回来”,尚未得到美国国内的充分认可,盟友相应也是继续察言观行。中国希望的美国“回来”也不可能了,但拜登政府也不可能继续特朗普时代的中美全面脱钩。

双方希望的美国“回来”虽未达预期,但可在未来两国的继续交往中实现策略性中和,在激烈竞争中继续斗而不破。

此外,双方都达到了外交对话的内溢预期。拜登政府被特朗普套上了对华利益输送的大帽子,因此只能对华强硬,继承特朗普的反华遗产。其实,这和民主党当年将特朗普锁定通俄是一样的道理。特朗普虽然任性使气,但其任内还是不断对俄强硬以自证清白。相较于特朗普时代的孤独迎战,拜登政府更为理性。

从效果看,中方在阿拉斯加的立场越强硬,越能证明拜登政府对华的清白,也为拜登调整对华路线提供了缓冲。中国也是如此,经此对话,中国证明了自己的硬气,改变了公众对外交部软弱的观点,也有利于中国对美采取务实柔性路线。

更要者,本次对话也有助拜登政府设计对华战略总体思路,也为中美两国元首会怎么谈、谈什么和何时谈进行了预热。正因为如此,本次会谈中美代表虽然都强调存在重大分歧,但也认为此次坦率的对话具有建设性,是有益的。

作者是中国人民大学

重阳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员

中国察哈尔学会高级研究员

赞一下
(16)
69.6%
赞一下
(7)
30.4%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