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特稿:疫后生活从一米防线开始

时间:2020-05-31 07:20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国际新闻


 以色列5月初松绑部分限制措施后,任何人进入任何公共场所都须接受体温检测。(路透社)

意大利米兰著名购物商场街上,人人戴口罩和面罩已成解封后新常态。(法新社)



美国旧金山德罗里斯公园的鸟瞰图显示,草地上划上了圈圈,指引人们保持社交距离。(法新社)

国际特稿

沈泽玮

戴口罩、社交距离、居家办公……正常生活因冠病疫情重新定义,新常态的关键词是“距离”:公共空间有了新秩序,零距离是不必要的不安。

“欢迎搭乘‘冠病号’列车,终点站是‘冠后站’。那是一个超乎各位想象的新世界。”

这些日子以来,全球人类仿佛先后被绑上这趟旅程相同的列车,每天听着同样的广播。先上车的就先到终点站,但不论谁先谁后,沿途风景大致离不开三个画面:疫情暴发—封城锁国—逐步解封。

各国进入“冠后站”的新世界也大同小异。保持距离是新常态核心,防疫措施全都围绕这个原则展开,以降低病毒人传人的风险。最须警惕的是,解封不可操之过急,避免引发新一波疫情。

人与人之间除了保持至少一米安全距离,也须隔着口罩或面罩,以防口沫横飞传病毒。

想上理发店剪个头发?那你得戴着口罩剪,从亚洲到欧洲都一样。在德国,店家甚至给橱窗人形模特戴上了口罩,预示着口罩可能从医疗品演变成服饰品。

公共空间有了新秩序

公共空间有了新秩序,每个人的位置都由圈圈或方格决定,人流的移动都由地上的箭头指引,连人口大国印度的火车站也不例外。餐饮店的桌子都装上隔层透明模板,情侣无法情话绵绵,但能眉目传情。在意大利,甚至连示威摆放的椅子都要保持距离。

从大小解的生理需求到上教堂的信仰需求,所有活动都得保持距离。男人上公厕可能发现两侧不再有哥儿们陪伴,因为小便池被封了几个。欧洲多所教堂重新开放后,人潮比过往稀疏,因为须保持社交距离。在菲律宾,神职人员原本用圣灰在天主教教徒额头上画十字圣号,但为避免肢体接触而改在信徒头上撒灰。

说到免接触,创意十足的泰国人点子不断,脚踏式电梯按钮和U型手环钩齐齐出动,可免去用手触碰按钮和门把的风险。为减少触碰,好些国家都鼓励扫码或刷卡支付,现金交易能免则免。

世界突然进入居家办公时代

居家办公时代突然杀到,让人惊喜之余,又有点担心。坏处是工作与生活的界线越来越模糊,不知道几点关电脑老板才满意,家里人多的话也难有个人工作空间;好处是因为免去通勤时间,你可以多睡一点,也降低搭乘公共交通染病的风险。

量体温成为生活一部分,不论是在巴黎逛名牌店还是进入新加坡的小商场,都必须先让人用“枪”指一指额头。追踪手机应用不可缺,新加坡、澳大利亚、韩国、中国大陆、台湾和欧洲多个国家地区都借助科技来抗疫。

网上互动 人与人距离似近又远

少了肢体接触,多了网上互动。网络视讯、网络会议,网络讲座、面簿和WhatsApp成了与外界连接的重要平台,人与人的距离似近又远。

一场大瘟疫重新定义了“正常”。人类的适应能力总超乎我们自己的想象,旧常态的种种“不正常”都会慢慢成为新常态的“正常”,这个过程叫——习惯。

既来之,则安之,“冠后”新世界欢迎你。

 
赞一下
(8)
80%
赞一下
(2)
2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