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号病人谣言背后的新冠病毒所,是什么样的机构?

时间:2020-02-18 10:13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社会新闻

来源:凤凰网

“双黄连口服液抗病毒、新冠肺炎零号病人……”从1月至今,中国科学院新冠病毒研究所陆续陷入争议。2月16日,新冠病毒研究所在官网的辟谣声明中称,“值此抗疫关键时刻,相关谣言极大干扰了我所的科研攻关工作,将保留依法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新冠病毒研究所是专业从事病毒学基础研究及相关技术创新的综合性研究机构,拥有国内顶级的P4级生物安全实验室,有资质开展“高致病性的病原微生物实验”。2019年,该所的微生物菌(毒)种保藏中心被科技部、财政部指定为“国家病毒资源库”。

南都记者注意到,新冠肺炎疫情爆发至今,新冠病毒研究所在病毒溯源、病原检测、药物筛选方面有诸多发现,比如1月5日即分离出病毒毒株,首次提出“病毒或来源于蝙蝠”等。

中国科学院新冠病毒研究所(简称“新冠病毒研究所”)始建于1956年,是专业从事病毒学基础研究及相关技术创新的综合性研究机构。2018年1月,武汉国家生物安全(四级)实验室(简称“武汉P4实验室”)通过评估,正式投入运行。

据了解,P4是生物安全实验室的最高防护级别,有资质开展“高致病性的病原微生物实验”。2019年,该所的微生物菌(毒)种保藏中心被科技部、财政部指定为“国家病毒资源库”。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新冠病毒研究所却连续陷入争议。1月31日深夜,央媒报道,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下称“上海药物所”)和新冠病毒研究所联合研究初步发现,中成药双黄连口服液可抑制新型冠状病毒。消息引发不少市民抢购,同时也引起质疑。

2月1日,上海药物所发布通告称,提供给媒体的文章“内容是准确无误的”。通告透露,研究团队通过实验室体外试验证明,双黄连有抑制新型冠状病毒作用,下一步还需通过进一步临床研究来证实。不过,作为联合研究方的新冠病毒研究所并未对外发声。

2月15日,一则关于“新冠肺炎零号病人来自新冠病毒研究所”的消息在网上流传。传闻称,2019新冠肺炎“零号病人”是新冠病毒所科研人员黄燕玲,而她是新冠病毒研究所2012级硕士研究生。

2月16日,新冠病毒研究所在官网发布回应声明:经查证,涉事人员于2015年在该所毕业获得硕士学位,在学期间的研究内容为噬菌体裂解酶的功能及抗菌广谱性,毕业后一直在其他省份工作生活,未曾回过武汉,未曾被2019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身体健康。声明还称,值此抗疫关键时刻,相关谣言极大干扰了该所科研攻关工作,将保留依法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漩涡中的新冠病毒所,究竟是家什么样的机构?

1. 光辉成名史

新冠病毒所成立于1956年,行政序列上为正厅级单位,由病毒学家高尚荫院士、微生物学家陈华癸院士和简浩然教授等老一辈科学家创建,是较早建立的国家级研究所之一。

“针对国家生物安全的战略需求和人口健康、农业可持续发展,依托中国科学院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团簇平台,重点开展病毒学、新兴生物技术及生物安全等方面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其在官网如是阐述目标定位。

一篇介绍其发展历程的文章中,称其1950 年代在“昆虫病毒的生物学研究、杀虫剂研制及应用等方面”取得系列重要成果, 尤其研发的棉铃虫病毒杀虫剂,成为中国最先进行农药登记的病毒杀虫剂。

武汉所还在国内首次将选育成功的耐高温酵母,推广应用到酒精生产工业,在2000年前,产生近30 多亿元的经济效益,这是非常可观的数字。

而在环境微生物学领域,其成功设计建成中国第一个工业生产废水处理车间,成立国内第一个环境微生物研究室,从事工业污染物的微生物降解研究,还建立了国内首个环境微生物菌种库。

多个国内首创加持,新冠病毒所有细菌学、病毒学研究的“ 国家队”之称,其在2003年抗击SARS时也是迎难而上,担起了职责。

当年3 月底,武汉所即成立19 人参加攻关小组,4 月初,中科院紧急启动SARS联合攻关项目,新冠病毒研究所名列其中,主要开展“非典”病原的鉴定、分析、测序、疫苗及检测技术等一系列研究工作。

19人团队经过种种周折,设法获得了一疑似非典死亡者肺组织样品。对危险性极高的SARS病毒进行研究,条件有限,新冠病毒所的科研人员,只能按照P 3 实验室的要求,对现行实验室昼夜进行改造。

“在较短的时间里,装修出了3 间10 万级准生物安全(P3) 实验室”一篇回忆文章引用专业人士评价,称这些年轻科学家“不顾生死”。

2003年4 月底,正是新冠病毒所“用电镜在一位疑似病人体内提取物中, 观察到了非典病毒颗粒”,其后成功分离出冠状病毒,对了解“非典”病原贡献巨大。

2. 魔鬼实验室

2003年SARS暴发,中国很早就获得临床样本,但迟迟不能下结论。SARS病毒检测本应在生物安全最高等级的“P4实验室”内进行,当时中国没有,北京的专家甚至只能去天桥公园旁灰砖瓦房的食品药品检定所做实验。

后来,最先获得SARS病原冠状病毒基因组全序列的是加拿大基因组科学中心,最先提出快速鉴定SARS病原方案的是德国热带病研究所。

关键设施的落后,加重了疫情的损失。痛定思痛,2003年,国家发改委将P4实验室纳入国家生物安全实验室体系规划,第一所P4实验室由中科院和武汉市人民政府共同建设,新冠病毒所为承建单位。

P4实验室又被称为“魔鬼实验室”,研究的传染性微生物一般都是无预防和治疗方法的病毒,比如SARS、埃博拉、H7N9……只有少数发达国家拥有。

2005年,武汉国家生物安全(四级)实验室批准建设,武汉大学和新冠病毒所为依托单位。公开报道称项目总投资为1.2亿元,在15年前,这是一个科学工程装置的大项目。

在原理上,武汉P4实验室是一个内部为负压的密封空间,好比一个密封极好的大“盒子”,没有经过处理的气、水、物,跑不出实验室。

实验核心区的空气系统和研究人员的空气系统,独立互不影响,保证即使内部污染病毒也不会逃出实验室,也在病毒泄漏的情况下,保证穿着防护服的研究人员不会被感染。

P4实验室的建设得到了法国的帮助。法国在病毒研究领域全球领先,1999年其在里昂设立了全欧洲规模最大的病毒研究中心。P4实验室引进了里昂的技术和装备基础,中法双方设计单位合作完成了实验室的设计。

2015年1月底, P4实验室正式竣工,历时逾十年,三年后的2018年,才通过验收正式投入运营,这成为当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标志着我国具有开展高级别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的能力和条件,行业内外寄望甚高。

吊诡的是,当《21BR》记者试图通过新冠病毒研究所的官网进入P4实验室主页,堂堂国家级实验室,却显示“网页找不到”。

3. 病毒所的“牛人”

一流的装置需要配置专业的研发人员。公开资料显示,新冠病毒所现有在职职工268人,在学研究生325人。作为国内顶尖的病毒研究机构,所长资历固然存疑,也确实“藏龙卧虎”。

比如,此次进入公众视野的石正丽,即是病毒所学术委员会主任,知名的“蝙蝠女侠”——同时,她目前也是湖北省科技厅“2019新型肺炎应急科技攻关研究项目”专家组组长。

外界并不知道,正是她的团队13年间坚持不懈,足迹遍布中国28个省市,像大海捞针一样,才确定SARS病毒源自蝙蝠。

2011年,其团队在云南一个山洞里分离并检测到了SARS样冠状病毒,其与SARS病毒高度同源,不只进化关系近,功能上也非常相近。

在这个偏远的山洞,研究团队监测了五年,每年取样两次,发现了一个SARS病毒的天然基因库,其中有十多株不同类型的SARS样冠状病毒。

2019年1月,石正丽牵头完成了“中国蝙蝠携带重要病毒研究”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她本人入选2019年度美国微生物科学院Fellows名单。

任职研究所党委书记兼副所长的是袁志明,1995-2003年,他分别在法国 CIRAD、巴斯德研究所、丹麦皇家农业和畜牧大学、丹麦国立环境研究所和美国ILLINOIS大学从事合作研究。袁也是湖北科技厅新型肺炎应急科研攻关研究专家组成员。

而担任所长的王延轶,于2018年10月正式上任,这位80后女性,其履历、背景已为公众所熟悉,主要研究方向为病毒与宿主相互作用机制,先后主持或承担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等多项课题,在国际知名刊物发表SCI论文近30篇。

要补充的是,其官网的组织结构图显示,新冠病毒研究所采用“三位一体”的管制架构,其中,2014年公布的第11届学术委员会名单显示,主任为石正丽,时任所长陈新文也只是委员。因此,资历是否合格的讨论,同时要考虑其具体的运行架构及管理职权。

随着“所长门”、“双黄连门”、“抢注专利”等话题在社交媒体上发酵,新冠病毒研究所“名声大噪”。

即便在专业表现上,外界也多有质疑,比如,其身处疫区核心、坐拥世界顶级实验室,然而,2019年12月武汉首例新冠感染者确诊,最早分离出新型冠状病毒、并对其进行全基因组测序的,却是千里之外的上海。

不过新冠病毒所也取得了一些重大进展:“从去年年底至今,病毒溯源、病原检测、药物筛选……中国科学院新冠病毒研究所的科技工作者就一直在为抗击疫情加紧科研攻关,一刻也不停歇。”2020年2月11日,中国科学院官微转发了一篇《聚焦:大疫之中的新冠病毒研究所》并如是说。

据新冠病毒研究所官网披露,早在2019年12月30日,该所就开始了新型冠状病毒样本的收集和标准化入库工作。

另据《湖北日报》对新冠病毒研究所研究员石正丽的专访,其表示:“(2019年)12月30日晚上10时,我们受武汉市疾控中心的委托,检测了若干病人的样本”。

据披露,1月2日,新冠病毒研究所确定了2019新型冠状病毒的全基因组序列;1月5日成功分离了病毒毒株;1月9日,该毒株资源按标准完成国家病毒资源库入库,并进行了标准化保藏(保藏编号:IVCAS 6.7512);1月11日,该所向世界卫生组织提交了2019新型冠状病毒基因组序列信息,在全球流感共享数据库(GISAID)发布,实现全球共享。

1月23日,新冠病毒所石正丽团队在bioRxiv预印版平台上发表文章《一种新型冠状病毒的发现及其可能的蝙蝠起源》,提出新型肺炎病毒或来源于蝙蝠:“文章首次证实了该新型冠状病毒使用与SARS冠状病毒相同的细胞进入受体(ACE2),并发现新型冠状病毒与一种蝙蝠的冠状病毒的序列一致性高达96%,为后续病毒致病机理、病毒溯源等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

疫情的攻坚,一线的科研人员是不可忽视的力量,只有实实在在的贡献和成果,才能堵住悠悠之口。对比17年前,新冠病毒所的能力和资源更多,要承担的责任也应更大。

危难之际,更不能辜负期望!

赞一下
(5)
55.6%
赞一下
(4)
44.4%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