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亚大海啸15周年 穷人仍居海滨险地

时间:2019-12-26 09:11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社会新闻

今天是南亚大海啸15周年,当年造成逾23万人丧生肇因之一,正是缺乏海啸预警,致未能及早疏散民众。15年后的今日,2013年已启用的“印度洋海啸预警和缓解系统”(IOTWMS)仍受配套不足和通报效率低限制。有印尼海啸幸存者投身支援预警的工作,盼一旦灾难重临可将死伤人数降至最低,但他如今住在距岸边仅500米,反映穷国缺乏资源重新安置居民到远离海啸威胁的地方。

印尼苏门答腊岛以西2004年12月26日发生9.1级大地震,引发巨大海啸侵袭最少7国,造成逾23万人死亡。为避免重蹈当年缺乏海啸预警的覆辙,区内28国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辖下“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IOC-UNESCO)协助下,斥资逾4亿美元,在2013年成立IOTWMS,设备包括101个海平面仪、148个地震仪和9个浮标。

器材少维护不足 突袭巨浪成挑战

IOTWMS秘书处主管图马拉(Srinivasa Tummala)声言,对比在2004年,印度洋地区如今面对海啸下会更安全,但系统缺乏足够浮标等用以探测海啸的器材,实时数据分享仍有不足,以及维护系统不易,仍是海啸预警工作面对的最大难题。图马拉又指出,去年印尼发生海底山泥倾泻引发的双重海啸,巨浪短时间内扑向岸边,也对预警系统构成挑战。

专家目前正研究流动应用程式和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等新技术以加强应对能力。图马拉续称,海啸预警系统重点在于社区的应对准备,包括须定期演习。

社区应对准备依赖前线支援,49岁的印尼男子阿里夫(Arif Munandar)便是其中一员。阿里夫是海啸幸存者,当年失去妻儿和多名亲戚,现任亚齐省的减灾机构任无线电通讯技术员,视确保所住村庄的海啸预警系统获良好维护为个人使命。

不过,阿里夫的遭遇揭示另一问题,他所住的班达亚齐是当年海啸重灾区,迄今仍受海啸和水浸等威胁,当局却容许民众在此重建家园。

像阿里夫便在收容营地住了6年,却因负担不起搬到他处,只能在距岸边500米重建新居。路透社引述官员和专家指因执法不严,政府缺乏资源重新安置居民,亦有人拒绝放弃沿海生活和生计;当局曾考虑沿岸2公里范围禁止兴建建筑物,但因受社区反对搁置。

赞一下
(0)
0%
赞一下
(0)
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