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咏红:中国对5%增长目标的最后冲刺

时间:2024-11-01 07:21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新闻归类:中国聚焦

在本周举行的中共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中国官方为开班式发言,他在重点阐述了三中全会开启的划时代意义之后,最后又将话题落在保增长目标这个眼前急务上。

据官媒报道,中国官方最后强调:“各地区各部门要认真贯彻中央政治局会议确定的一系列重大举措,把各项存量政策和增量政策落实到位,打好组合拳,切实抓好后两个月的各项工作,努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是中共年度活动,一般每年一次,遇到重要时间点如2022年二十大召开当年则举行了两次。本星期二(10月29日)的专题研讨班也是今年第二次,研讨课题是学习贯彻三中全会的精神,而7月已召开的三中全会所通过的决定,主旨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中共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强调,表明它要走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道路,尤其不同于西方政治发展的道路。因此,“中国式现代化”之下的“中国式改革”,其题中之义就是不触及现行政治体制,而是要完善现有制度,包括强化中共领导和长期执政能力。

在星期二的讲话中,中国官方还点名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要担负着推进改革的重要职责,增强政治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直面矛盾问题不回避,铲除顽瘴痼疾不含糊”。他还要求做好舆论引导,引导干部和群众“正确对待改革中的利益关系调整和个人利害得失”。

综合起来看,省部级领导干部们被赋予了两重大任:一是要切实启动深化改革,按照官方公布的时间表,三中全会部署的改革任务要在2029年中共建国80周年时完成;二是GDP要“保5”,领导干部被要求在今年最后两个月内,全力冲刺以达成中央政府年初定下的5%左右增长目标。

改革与“保5”不是同一回事儿,时间跨度也不同,但彼此却存在内在联系,可以形成合力。因为改革的切实启动将提振信心,更重要的是,如果没有改革,光靠刺激政策振兴经济,中国存在的长期需求不足、民企信心低落等深层问题将无法缓解,只要刺激政策退出,经济形势就会打回原形。中国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本周就一针见血地指出,采取刺激措施也是为改革争取时间和空间。

当前,中国的“保5”任务正是十万火急。今年一至三季度,中国经济的增长分别逐季回落到5.3%、4.7%、4.6%。若全年增长要达到5%,四季度的增速至少得达到5.4%,在一季内强力逆转颓势,这不可不谓为高难任务。

从外部看,中国面临的外部经济很不友善。欧盟刚正式对中国产电动汽车加征关税,合计税率最高为45.3%。本月中公布的9月出口增长又大幅放缓到2.4%,远逊预期。中国国内情况同样充满隐忧,9月份企业工业利润下降27.1%,创下年内最大月度跌幅。

好消息是,本星期四(10月31日)新鲜出炉的中国10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时隔六个月重回扩张区间,达到50.1%,这对苦等好消息的中国决策者而言,无疑是一剂强心针。中国国家统计局将这个成果归功于一揽子增量政策加力推出,以及已出台的存量政策效应逐步显现。

然而,中国最有力度的救市措施,可不是任何增量或存量政策,而是最高层清楚的一句话与明确政治信号,比如9月26日中共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经济问题;以及中国官方本周在省部级高干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信号就十分明确。

值此救急之际,中国官方或许也可以想一想,在启动新时代的改革时是否应该重新评估GDP指标的价值。在多年前,中国各级政府曾陷入“唯GDP论”,导致盲目追求增长,不顾生态文明、民生效益、增长质量等弊端。然而,在没有GDP这个客观指标兼“牛鼻子”后,负面效应又显现了。中国官员的考核变得很多元,有的考核指标无法量化,巡视也频繁,官员有了许多不使力发展经济、甚至不使力工作的“躺平”理由。

其实,当没有可量化的指标作为思考问题的底线时,各项改革任务的拿捏推进、轻重急缓,各部门之间的协调也缺少必要的焦点。上下左右都不考虑增长,结果就产生了官员形容的“合成谬误”,即局部合理的政策叠合起来,最终形成全面的紧缩性政策,不但打击了增长、更是伤了企业信心。再者,中国目前还有不少低收入人口,也未到可以不追求增长的阶段。

眼下,中国领导层既然发出了明确动员令,各级政府相信会做到使命必达。国务院年初定的目标虽说是“5%左右”,但为了维护领导层的信誉,官方估计不会让增长跌到5.0以下。至于如何完成这项高难任务,外界可以观察各地方各部门如何各出奇招,反正各种方法都是有的。只不过,在经过今年经济增长的困境后,希望中国在推进下一步的改革时,会把增长放回重要位置,中国式现代化不能没有牢固的经济做基础。

热度: ° | 返回联合早报首页 可查看更多内容。
赞一下
(0)
0%
赞一下
(0)
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