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丹旭:北京市政府的道歉

时间:2021-11-03 07:24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中国聚焦

早点

京腔新韵

“返京死循环”的舆论发酵后,北京市政府昨天道歉了。

前几天,北京收紧进京管控措施,许多身在外地的北京人陷入了“返京死循环”,为此怨声载道。有人买了返程高铁票,却无法进站;有人订购回京高铁票,系统却显示“出票失败”;还有无法返京的人,被要求在当地隔离,原因是北京有中高风险区。

“人在囧途”的戏码也在我身边上演。一名来北京出差的新加坡朋友,刚在上海完成14天隔离和七天健康监测,看到北京官方“暂缓返京”的提示,连睡衣都没来得及换,收拾行李冲到火车站,生怕受上海迪士尼疫情风波影响,晚一步就进不了京。

北京市政府昨天在一场发布会上,对人们被管控措施“误伤”道歉,并承诺提升管控精准度,畅通“误伤”人员救济渠道。及时的道歉和纠错,让舆论看到温度,总算平息了这场“返京死循环”风波。

冠病疫情去年在中国未受控时,中国各地发生不少令人哭笑不得的防疫乱象。今年10月中旬新一轮疫情暴发后,高压防疫政策重出江湖。几天前,两列开往北京的高铁因乘务员确认为冠病密接者被迫中断行程,数百名旅客就地隔离。在江西铅山县,因为一人确诊,全县的交通灯被调成“红灯”。

我自己亲身体验居家隔离后,费解的防疫政策也变得更真切。上月17日,我从甘肃酒泉金塔县出差返京当天,陕西西安通报两例冠病病例,两人在确诊的几天前曾到过金塔县,我也因此被列为重点监控对象。

居家隔离的头两天,我一度感叹,中国的社区积累了丰富经验,一切安排井然有序,但过了几天,就发现话说得太早了。

社区要求足不出户,可放在家门口的垃圾连续数日无人收拾,只好自己“偷偷”拿到垃圾房丢弃。监控开关门的报警器掉落数日,一直没人理睬。返京第七天,社区竟要我自行前往住家1.5公里外的检测点做核酸检测。疑惑地询问,这会不会造成防疫漏洞?社区人员理直气壮:“这是医生的安排,我们询问过上级。”

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返京第14天,我连续接到自称是社区和警方人员来电,询问我最近是否离京、何时返京、进京后有没有做过核酸检测。原以为大数据监控无处不在,我竟成了漏网之鱼。

终于,在返京第16天,前后做了三次核酸检测,连家里的马桶也做了两次检测后,我的健康码变回了绿色。同事听我吐槽高压防疫却漏洞百出,开玩笑说:“就是演一场戏,你配合着演,别入戏太深。”

不过,我的经历与云南瑞丽民众的处境相比,都微不足道。这个西南边陲的中国小城自去年9月以来四度封城,人们被困其中,生产生活停滞,学生无法返校,检测、隔离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据中国媒体报道,当地的网约车司机,平均两天做一次核酸检测;一名一岁多的男童,至今做了74次核酸检测;还有家长反映,两岁孩子看到医生就习惯性地张嘴,懂事得让人心酸。

中国选择的“清零”路线,让各地面对巨大压力,官员时不时因防疫疏漏被问责,谁都不敢轻易松懈。在瑞丽这样疫情输入压力大的边陲小城,或是要确保首都正常运转的北京,官员更是有充足理由,给防疫措施层层做加法,反复多次核酸、扩大隔离范围、延长隔离时间,再严的措施在“守好祖国的南大门”或“如期成功举办冬奥会”面前,似乎都有正当性。但这当中,有多少措施是专业的、科学的、必要的,有多少是官员为了保住乌纱帽而采取的形式主义,有多少是近乎偏执的过度防疫?

我很佩服疫情下的中国民众,他们有大局观,也有耐受力,一些人甚至认为,相比全国一盘棋的防疫,相比能顺利举办冬奥会,在国际上展现一个完美的国家,多做几次核酸检测算什么?在一个由国家力量牢牢掌控的社会中,很多人或许也只能无奈接受,即使要在网上吐吐苦水,也会小心翼翼。

冠病病毒长期存在已是残酷的新现实,很多国家选择了与病毒共存,中国则继续采取“清零”。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有其与众不同的复杂性,星星之火的疫情很可能短期内呈指数级扩散,造成大量感染和死亡;在当前中国面对的严峻外部环境下,不排除这还可能给中国招来外部的尖锐批评。

是坚持“清零”,还是探索“共存”,中国得根据自身国情做出选择。而这过程中,基层防疫保持理性和温度,减少个体的麻烦与牺牲,以及社会因此产生的疲态与逆反,何尝不是大局?

赞一下
(108)
80%
赞一下
(27)
2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