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中国各市是否已准备应对极端天气

时间:2021-08-02 08:47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中国聚焦

学者:做好准备应对极端天气

特稿

近20年来,中国极端强降水事件的发生概率增至20%以上,学者提醒,骤增的暴雨天气将加大城市排水系统面对的压力,中国政府应重点解决城市规划中自然景观遭破坏,以及排水管网老旧这两大突出短板。

前个星期一场罕见的强降雨在河南夺走至少99条性命,上周台风“烟花”登陆浙江上海,至少有上百万人被迫紧急转移;中国极端天气的现象持续增多,而上两周的暴雨洪灾,冲出一个重要的问题——中国各城市是否已做好应对极端暴雨的准备

受访学者提醒,面对极端天气带来的艰难习题,中国仍有许多功课要做;骤增的暴雨天气将加大城市排水系统面对的压力,政府下来应重点解决城市规划中自然景观遭破坏,以及排水管网老旧这两大突出短板。

受气候变化的影响,全球的极端天气情况正迅速加剧,极端降雨是其中最突出的现象之一。

中国10年来96次洪灾 上亿人口受影响占全球近半

幅员辽阔的中国将更大规模地感受到气候变化带来的直接冲击,《地球空间信息学、自然灾害与风险》期刊2019年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中国在1960年至2010年间,研究团队勘察的539个气象站中,有65%出现每年总降雨量和极端降雨量持续上升的情况,这些地区集中在中国东南和西北部。

也有研究预计,短历时、超标准的暴雨将持续增加,原本较干旱的北部,暴雨情况也将越加频繁。

1960年代,中国极端强降水事件的发生概率约为10%至15%,近20年以来,概率增至超过了20%。暴雨天气带来的洪涝灾害也相应增多,据界面新闻报道,过去10年来,中国是全球发生最多洪涝灾害的国家,2011年至2020年间,共发生了96次洪灾,受影响人口达2.4亿人,接近全球总受灾人数一半,也是唯一受影响人口破亿的国家。

今年夏季汛期的极端天气现象尤其突出,中国应急管理部5-月已预示,今年的区域性、阶段性旱涝灾害明显;即便在天气普遍干燥的北京,今年降水量也比常年多一至两成。

专家:古河道等自然景观可吸纳雨水但已被破坏

此次河南郑州洪灾酿成的地铁灌水和京广隧道淹水事故,令中国城市在极端天气下的排水与防汛效率受到社会的高度关注;在气候变化趋势不可逆转的背景下,极端降雨天气只会越来越频繁,甚至有可能成为常态。

国际环境组织绿色和平资深政策顾问李硕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说,目前全球平均气温比工业革命时期高出约1摄氏度,而全球正在朝3摄氏度甚至更高的升温曲线上发展。在约1摄氏度增幅的情况下,就已出现如此极端的天气;这意味着,全球下来肯定会面临更严峻的天灾形势,中国也会受到更大的考验。

从事气候变化风险治理、灾害与应急管理研究的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副教授孔锋,把此次的郑州洪水形容为城市的一次“体检”。其中曝露出中国城市建设和排水系统的两个突出短板——用于吸纳雨水的自然景观遭破坏,以及排水管网老旧。

孔锋解释,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中国一些就地吸纳雨水的自然景观格局,包括古河道等水系网络被破坏,削弱了城市内在消化内涝的能力。而在建设地铁等交通设施时,也因为没有预估到降雨趋势的改变,导致一些交通枢纽如地铁站和下沉式的立交桥建在容易积水的低洼地区;在遇到暴雨时,城市的运作更容易受暴雨影响。

他以2012年7月21日的北京市特大暴雨内涝灾害为例说,当时积水严重的63个积水点,均是城市建设中改变了原有的水系网络格局的地方。

武汉127个湖泊现仅剩38

随着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不透水面层大幅增加,城市林地和园地减少,城市河湖萎缩,使城市暴雨内涝调蓄空间大大缩减;例如城市内涝形势严峻的武汉市,在中国建国初期有127个湖泊,目前仅剩38个。

城市建设改变了城市的水文过程,使地表下渗减少,径流加快,城市洪水洪峰提前;这意味着,一旦出现暴雨天气,洪水将加速形成。

此外,孔锋也指出,中国城市的排水管网大多于1949年到1980年代中期,根据前苏联的模式建造。前苏联以寒带地区为主,降水集中、降雨量和强度较小;中国则以温带地区为主,降雨集中在几个月内、强度较大;现有的管网系统原本就不太适用于中国的气候。

孔锋坦言,在大部分基础设施已建成的情况下,不太可能大规模更换城市里的排水管网。官方能做的是在新开发的地区中,更谨慎地考虑极端天气下的管网需求;对于现有管网,则必须有更系统性和常态化的风险评估和维修,包括在排水压力较高的地段布置抽水泵,而不是等到有地段受堵才更换管道。

中国政府自“十三五”(2016年至2020年)以来已明显加大对水利工程的投入,“十三五”期间累计落实的水利建设投资比“十二五”增长57%、2020年的水利建设落实投资创历史新高,达到7700亿人民币(约1613.89亿新元)。中国水利部今年1月也宣布,将加速150项重大水利工程建设。

李硕认为,值得注意的是,近期的洪灾会否强化人们对气候变化的意识,使极端天气成为驱动中国气候变化行动的动力。

他分析,目前在中国的语境里,推动气候变化行动主要还是出于经济和国际形象的考量,而极端天气时常被解释为无法预控的“天灾”,全球暖化、减排和极端天气之间的连接性不强;下来这个叙述如果出现调整,将是中国官方和群众绿色意识转变的一个标志。

中国城市的排水管网大多于1949年到1980年代中期,根据前苏联的模式建造。前苏联以寒带地区为主,降水集中、降雨量和强度较小;中国则以温带地区为主,降雨集中在几个月内、强度较大;现有的管网系统原本就不太适用于中国的气候。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副教授孔锋

赞一下
(42)
85.7%
赞一下
(7)
14.3%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