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婧:可爱可敬 vs 血债血偿

时间:2021-06-17 07:34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中国聚焦

早点

沪声纸述

三周前见到刚在上海结束隔离的新加坡同行,对方一落座就感叹:“中国自由得让人不习惯!”

这名同行解释,新加坡路上人人全副武装,进入各场所都得扫码登记,在外用餐时也得隔桌而坐。走在上海马路上,见到好些行人不戴口罩;商场食肆人头攒动,人与人之间近距离互动,一时间竟有点无所适从。

这让我想起一年前初到上海时,恰逢上海国际电影节开幕。当时观众还不能相邻而坐,每场上座率不得超过三成。一年后的今天,这些限制都不复存在;民众更关心的不再是进影院安不安全,而是能不能抢到票。

冠病疫情暴发至今一年半时间,中国不仅快速走出疫情阴影、实现经济复苏,也从几轮反弹中归纳出行之有效的抗疫之道。上月底在广东暴发的疫情来势汹汹,但经过三周防控,新增本土个案也在前天归零,社会秩序重归稳定。

在这期间入境中国的许多外国人,都对高效的防疫措施和井然的社会秩序印象深刻。但中国的国际形象非但没有因此提升,反而在中美对抗加剧、地缘政局动荡等因素共同作用下,面对愈发严峻的挑战。

七国集团(G7)和北约(NATO)一周内相继发布具明显针对中国意味的公报。G7公报中就香港和新疆人权问题、冠病溯源等课题点名批评中国,还罕见地强调维护台海稳定的重要性。北约公报则首次提出中国对北约构成“系统性挑战”,认为中国的胁迫政策和日益增长的影响力对北约安全和国际秩序构成威胁。

有“战狼外交官”之称的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前天回击北约“劣迹斑斑、欠账累累”,并强调中国人不会忘记中国驻南斯拉夫使馆被炸的历史惨案,“这是北约欠中国人民的一笔血债”。

这番语气强硬的发言很快登上微博热搜,不少网民留言称赞赵立坚“硬气”,并指“现在中国不会再任人欺负了”“血债必须血偿”。不过,也有人质疑:“不是说要塑造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吗?怎么又搞起战狼外交了?”

距离中共总书记习近平提出要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努力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过去半个月,“战狼外交”似乎没有收敛的迹象。而无论是外部局势还是国内舆论环境,都没有为塑造“可信可爱可敬形象”提供土壤。

习近平上月底在中共政治局学习会上对改善外宣工作提出的要求,被外界解读为决策层意在调整外交政策,摆脱“战狼”标签,以达到“广交朋友、团结和争取大多数”的目标。不过,多数分析人士对此并不看好,认为“战狼外交”风格短期内难以扭转。

不得不说,中国在外交方面的咄咄逼人,不少情况下是在西方国家攻击下做出的被动回应——无论是对疫情的追责,还是对人权问题的质疑。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在任期间,更不时向中国发出缺乏证据的指控。中国认为这些课题被政治化时,必须以强硬措辞表明立场,尽管这往往会导致双方互相攻击的恶性循环。

另一方面,近年来中国国内民族主义情绪相对高涨,在面对外部压力时,比起平实的回应,“血债血偿”这样的口号更能迅速激发民间共鸣、维护内部团结。这令高层在应对外交事务时,更多地考虑国内政治需求而非国际形势,这进一步限制了中国外交的灵活性。

《环球时报》年初发布的民意调查显示,近2000名中国受访者中,有七成认为“战狼外交”是中国该有的外交姿态,也有超过四成认为中国政府在中美问题上,应保持强硬态度。只有不到3%的受访者认为外交部的回应过于强硬,需要收敛。

中国与西方国家本来就在意识形态、治理模式上有诸多差异,随着中国实力和影响力壮大,中西方社会的分歧将越发尖锐。再加上疫情暴发后中国率先抗疫成功,使得官方和民间的制度优越感进一步上升,加剧民族主义情绪抬头。在这样的舆论环境下摒弃对外“硬气”姿态,恐怕将面临巨大内部阻力。

有中国朋友认为,对中国心存不满和质疑的外国人,如果到当地“走一走看一看”,感受抗疫成效和社会建设,就会更容易放下偏见,喜欢上中国。这样的说法不无道理,但在国际旅行解封遥遥无期、国际阵营却在加速分化的当下,这样的愿望何尝不奢侈。

尽管中国最高领导层已经将改善国际形象提上议程,但这个新形象要由谁来打造,以何种方式塑造,又能否被国际社会和国内舆论接纳,这些有待回答的问题,考验的不只是高层的决心。

赞一下
(37)
33.3%
赞一下
(74)
66.7%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