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下月启动

时间:2021-05-28 07:57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中国聚焦

陈婧:全球最大 加速推进碳达峰与碳中和 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下月启动

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董事长赖晓明披露,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系统基本建设完成,规则制度已完备,正组织30多家企业进行一些真实、实际的测试,以保障交易如期顺利启动。

经过10年试点,中国最终敲定在下月启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这个全球最大的碳交易市场,不仅将助力中国加速推进“碳达峰”与“碳中和”,也能为这个碳排放大国在气候问题上争取到更多国际话语权,在与美国的减排竞争中抢占先机。不过,中国碳市场要成气候,还得先扫清一系列障碍。

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董事长赖晓明上周末在公开论坛上披露,中国已“基本确定”在6月底前启动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目前市场交易系统已基本建设完成,相关规则制度也已完备,正组织全国30多家企业“进行一些真实、实际的测试”,以保障全国碳交易能如期顺利启动。

通过为碳排放权定价
促进企业向低碳转型

碳排放权交易,顾名思义就是将二氧化碳的排放权作为商品进行买卖。卖方可将多余的碳排放权转让给需要排放更多温室气体的买方。建设碳交易市场,既能利用市场机制控制碳排放总量,又能通过为碳排放权定价,促进企业向低碳转型。

中国从2011年起,相继在北京、天津、上海、湖北、广东等八个省市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全国碳市场运行后,首批参与交易的包括2200多家电力企业,覆盖年度碳排放量约40亿吨,占中国碳排放总量的四成左右。

根据国际碳行动伙伴组织(ICAP)估算,中国碳市场体量将超越欧盟,跃居全球第一。

随着节能减碳成为未来发展主流趋势,中国已经意识到在这个领域捷足先登的重要意义。中国工程院院士、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院长王金南3月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如今各大经济体都将减碳作为抢占国际发展新秩序话语权的重要手段,中国各地和各行业要转变发展观念,“尽早在国际低碳技术的大潮中抢占身位、赢得先机。”

减碳将成中美
地缘政治博弈新战场

除了经济意义,减碳也成为中美两国在地缘政治上博弈的新战场。作为全球最大二氧化碳排放国,中国在气候变化议题上长期面对国际压力。但美国前总统特朗普主政时退出《巴黎协定》,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同期则在联合国大会上宣布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排放峰值,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中美一进一退,两国在气候议题上的国际地位也随之发生变化。

为重夺美国在气候问题上的话语权,新任总统拜登今年上台后立即宣布重返《巴黎协定》,邀请40国领导人参与线上气候峰会,并于上月公布新的减排目标,即在2030年时将美国碳排放量较2005年水平降低50%至52%,这是前总统奥巴马签署《巴黎协定》时减排目标的近两倍。

打造国际碳金融中心
推动绿色金融行业发展

不过,美国至今尚未建立全国碳市场,也没有从国家层面立法规范碳交易,只有几个州各自推进,主要能源生产地也缺乏建设碳市场意愿。相比之下,中国生态环境部上周发布三份文件,对全国碳市场登记、交易和结算做出规定,确立了在碳市场建设方面的领先地位。

中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王军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分析,全国碳交易市场为中国打造国际碳金融中心奠定基础,进而推动绿色金融行业加速发展。

中国也可以借此契机加强与国际市场的交流合作,共同探讨制定全球碳交易标准。此外,碳市场还能与“一带一路”倡议相结合,带动沿线国家共同应对气候变化。

然而,中国碳交易在七个省市试行10年来依然未成规模,和欧盟等成熟市场差距巨大。国际碳行动伙伴组织数据显示,欧盟碳市场自2009年以来通过拍卖碳排放权配额共筹集807.37亿美元(1070亿新元),美国加州2013年至今筹集了142.4亿美元,而中国试点地区同期仅筹到2.15亿美元。

平安证券分析师魏伟撰文指出,中国碳金融发展相对落后,碳交易仍以现货交易为主,围绕期货、期权等衍生品开展的业务不足。

这也与整体碳交易规模较小,金融机构参与度不高有关。全国市场要改变现状,必须完善市场交易机制、大力发展衍生品市场,并激励更多企业和金融机构参与其中。

另一方面,中国各地当前涌现的绿色投资等“减碳热”,是否和去年的“造芯热”一样,是在高层军令状下的一场运动式热潮,又会不会出现“烂尾”和资源浪费等乱象?这也有待进一步观察。

王军认为,中国碳交易虽然起步早,但过去10年发展较为迟缓,各地尚未形成统一标准和有效机制。这些都是未来要克服的挑战。不过,随着“碳达峰”与“碳中和”上升为国家战略,并被写入十四五(2021年至2025年)规划,相信很快会有明确的行动方案和规范细则出炉。

“中国在减碳过程中可能会走一些弯路,但不要低估中国政府对于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和信心,以及‘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

赞一下
(3)
50%
赞一下
(3)
5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