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昱呈:关于新疆棉花的那点事

时间:2021-04-03 07:17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中国聚焦

时事透视

看到H&M抵制采购新疆棉花的新闻,除了觉得荒谬之外,更觉得无知。

俗话说,无知者无畏。把这句话放在那些所谓的要抵制新疆棉花的厂商和个人身上,是再恰当不过。

我曾在新疆工作生活10年有余。

最早到新疆参加志愿服务,我被分配在基层县的农业局。所在的县棉花种得较少,红花种得较多,每到丰收的季节,不仅忙坏了农牧民,也忙坏了县乡的机关干部。

那时人力比较缺,机械也没有这么发达,红花的采摘主要靠人工。农民红花采摘跟不上的时候,县乡的机关干部就会下去义务帮忙采摘。

在基层县待的时间不长,就被调整到乌鲁木齐开展志愿服务,也还是在机关里。

不过,乌鲁木齐机关干部义务采摘的对象不是红花,而是棉花。机关干部下乡采摘棉花,主要是体现干部群众互动,展现干群友好关系。因为随着新疆公路、铁路的建设和机械化的发展,之前新疆棉花采摘缺工少力的局面已经得以改善。

每到棉花采摘的季节,山东、河南、河北、陕西、甘肃、四川等省市的富余劳动力,就纷纷转向新疆采摘棉花。后来相关省市也积极呼应务工需求,组织棉花采摘专列,让赶去新疆采摘棉花的农民工更快更顺畅地抵达新疆。专列或农民工到了乌鲁木齐,出站就被新疆各棉区的接站人员接上,直奔棉区。

无论棉农还是拾花工,都不愿意耽搁。棉农想着尽早把地里的棉花摘完好变现,拾花工则希望争分夺秒多挣一些。拾花工采摘棉花,棉农管吃管住,按日结算,还包往返的火车票。这个条件相当优厚,所以内地的农民工蜂拥而至。

我离开新疆时,拾花的工钱最高已经涨到每公斤1.5元(人民币,下同,约0.3新元)。大多数拾花工一天能摘个100多公斤的棉花,手脚麻利的拾花工一天能摘两三百公斤。各地棉区也会开展拾花大赛,手脚快的拾花工不仅可以在短短的两个月时间,挣得一两万元,也能在拾花赛里挣下一张免费的回家机票。

棉农也喜欢内地的农民工,一来是因为内地农民工能吃苦,二来是采摘技术熟练、采摘效率高、拾花质量好。

由于季节性很强(北疆须在10月中旬采完,南疆须在11月初采完),地里的棉花必须赶在下雪前采摘完毕,否则棉农就会损失惨重。拾花质量要好,如果拾花过程中疏忽大意夹杂枯叶等杂质,就很容易导致棉花品质下降,品级不高就意味着棉价不好,也会出现损失。

新疆少数民族长期的传统,更善于牧业和商贸业,对于精细的农耕并不擅长,也不喜欢。让大量的少数民族去采摘棉花,就像让大量的新疆本地汉族去牧区放羊一样,绝对是一件不值当的买卖。

没有哪个牧区的少数民族牧民,傻到要让不懂放羊的汉族同胞把羊看丢,也不会有哪个棉农蠢到要违背少数民族的意愿,让他们去棉田拾花,而且棉农也没有这个能力和权力。

这无关歧视,只是社会分工的现实和叙述。

到过新疆的人士,只要稍微关注一下,即可知道这些常识。

随着机械的发展和普及,机械拾花逐渐取代了人工拾花。也就是说,新疆棉田拾花用工慌的问题,只是我刚到新疆时的头几年而已。2014年我离开新疆时,拾花再也不存在用工慌的问题。

如今的新疆棉花,机械化采摘已经占90%。

所谓的强迫少数民族采摘棉花,既是对新疆棉花的玷污,也是对新疆社会发展的污蔑和中伤。

中国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实施承包到户后,农业生产就成了各家各户自主的事情。在新疆,无论地方还是生产建设兵团,都是如此。

农牧业生产,农民、牧民完全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谁能强迫谁?

这种毫无根据的指摘,不仅荒谬,也很无知。

新疆的棉花产量高、质量好。虽然棉价比普通棉花要高,但仍然供不应求。那些年我在新疆,经常有内地的亲友委托代购新疆棉被。即便是现在,天猫、淘宝和京东等电商网络上的新疆棉被也还是热卖品。

抵制新疆棉花,不过是一种无知的噱头而已,到头来砸伤的还是自己。

作者是自由业者

主要从事教育咨询

赞一下
(82)
92.1%
赞一下
(7)
7.9%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