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凯:缅甸政变与中国的损失

时间:2021-03-22 07:19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中国聚焦

时事透视

3月14日,缅甸政变进入第42天,缅甸各地的反政变运动从大规模和平示威,已经转变成规模较小,但具有一定的抵抗性质的示威。

仰光市西部的莱达雅工业区的局势已经连续几日升温,军民冲突越发激烈。当天下午军警再使用暴力针对,并造成50人左右死亡时,莱达雅工业区和临近的瑞比达工业区,有大量中国工厂被一群不明来历的暴徒袭击和焚毁。据统计有32家中资工厂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另有至少一家台资企业和两家日资企业也受牵累。

使馆声明引发负面效应

中国驻缅甸大使馆当天下午发布声明,批评这起打砸抢烧事件,并要求警方采取有效措施杜绝事件再次发生。然而这起声明却让使馆迎来更大一波的批评。

截至3月17日晚上7点20分,中国驻缅甸大使馆官方面簿账号发布的这条声明下,共有5.7万条评论,全为负面;实际反中情绪更加广大。有使馆相关人员向笔者透露,缅甸警方对中方的要求反应并不积极。

虽然当本国公民的合法利益、财产与人身安全受到有意破坏,中国使馆迅速做出回应与要求也是合情合理,但缅甸社会对使馆的声明反应如此激烈,原因有两点:

一、中方对2月9日以来因政变而死的任何人都未曾表示同情(包括纵火事件当天的50多人死亡),惟当本国利益受到损害时才如此严厉谴责。二、中方将纵火事件的责任人定性为缅甸民众,而且要求警方采取措施,防止类似事件发生。从民众角度而言,都是站在政变军警一侧,且有污蔑缅甸民众的意思。

有规律递进攻势

缅甸自2月1日发生军事政变以来,与中国有关的舆论就随之而生。至莱达雅事件为止,依次发展是负面谣言出现;鼓吹破坏中缅油气管道;威胁焚毁莱达雅工厂;莱达雅工厂被实际焚毁。这样逐步推进形成的效果链条是:产生对华不满情绪-鼓动对华报复-提出“具操作性”的报复行为-发生纵火事件。

首先是于2月3日始出现大量关于各种中国协助缅甸军事政变的谣言。第二阶段是于2月12日开始出现鼓吹破坏油气管道的言论,并在3月6日开始出现许多如何破坏油气管道的“技术贴”,民众对破坏油气管道的“热情”,也在当天达到最高。

第三阶段,3月12日出现了由两名男子拉着写有“莱达雅土地上只要有一个莱达雅人流血,就让一家中国工厂化为灰烬,莱达雅人团结吗”的横幅的照片。

这幅照片因为被在英国成立的缅甸人权网络(Burma Human Rights Network)创始人和执行总监觉温(Kyaw Win),在推特发出而广为人知和传播。觉温在第四阶段即纵火事件后的第二天,否认自己是该横幅内容的创作者,称自己只是转发内容。

中方一直关注这些舆论与行动背后,是否有某股势力在操弄。某些中国学者认为是所谓“台独”和“港独”分子所为,更多的人则习惯性地将所有责任归咎到“西方势力”头上,只有极少人意识到缅军也有将自己和中国绑在一起,以及将部分压力转移到中方身上的需求。

然而,即便能够发现幕后的黑手,依然是治标不治本。中方须要反思为何对它的负面言论,总是能赢得缅甸社会的信任。

中国面临四种损失

有中国学者表示,缅甸这场政变将会使中国面临四种损失:民心尽失、利益不保、地缘围堵、国际形象及软实力受损。

在民心方面,目前中国在缅甸面临着四面不讨好的局面。首先,缅甸全国民主联盟(民盟)发言人在被军方逮捕前,曾通过媒体向中国提出救援的请求,但因为中方中立的态度,已受到民盟新成立的议员代表委员会(CRPH)的抱怨和不满;其次,缅甸社会经过谣言传播,已经坚信中国支持缅甸军方的阴谋论,对中国的负面情绪达到新高。

其三,缅甸军方也从未信任中国。3月7日,曾传出缅甸军方雇佣以色列说客游说美国的信息,军方向以色列说客表示很不满“民盟与中国关系过于密切”。其四,缅华社会也不讨好。不仅缅甸本土社会对中国产生了误会,一直以来与祖籍国有密切联系的缅华社会,也对中国产生了误解,纷纷表示要与中国切断关系。

在利益方面,中国在缅甸的各大投资项目将会面临更大的困难。中国此前的重大投资项目密松水电项目,就是被自军政府转型而来的登盛政府,于2011年单方面宣布搁置至今;而中国此前与民盟政府签署的“中缅经济走廊”建设项目可能不保。即便军政府愿意尊重两国的协议,但由于缅甸局势在近几年内难以稳定,且民众对华的负面情绪进一步增加,各项中资项目或在短期内都将难以展开。

在地缘方面,我们看到以西方为首的各个集团,都纷纷表示了对缅甸军方政变的不满;而中国则一直回避提出清晰的立场。这使得缅甸军方也将注意力放到了与西方的关系,雇佣以色列说客一事正是绝佳证明。

近几年缅甸军方与俄罗斯来往相比中国更加密切,而俄罗斯在这次政变上虽然与中国持相似立场,但只须承受更小的压力。毫无疑问,中国依然是对缅影响力最大的国家,如果中国自己选择放弃使用这个影响力,则只能为自己在缅甸制造出地缘围堵的局面。

在国际形象与软实力方面,中国的损失有目共睹。中国通过在冠病疫情后期的优秀表现,正在重建的国际形象及软实力,都将会因为缅甸的案例而再次受到污名化。

缅甸著名的历史学家丹敏乌曾说:“缅甸是一块中国的试验田。中国要当世界领袖,缅甸问题绕不过去,世界都在看中国要怎么办。”

当然,我们也看到中国的外交政策在这次问题上已经出现了一些微妙的变化,如曾多次提出立即释放翁山淑枝等被扣押人士的要求,并反复提议应该在宪法与法律范围内解决纷争的建议,也促使联合国发出对缅甸军方暴力行径的谴责。这些表现前所未有,甚至也曾鼓舞了缅甸民主派人士。但是,要想妥善处理缅甸问题,中国必须在对外思维作出根本性转变。

作者是缅甸华裔学者

赞一下
(44)
62%
赞一下
(27)
38%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