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鹏:呼吁抵制北京冬奥会会奏效吗?

时间:2021-03-16 07:23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中国聚焦

时事透视

在2022年2月4日北京冬奥会开幕倒计时12个月之际,西方社会似乎又兴起了一波抵制潮。西方国家的议员、人权组织、部分学者和媒体相继向国际奥委会施压,要求取消北京的举办权,另选地点举办冬奥会。

对于北京当局来说,这些抵制并非真正的挑战,真正的挑战是延期一年的东京奥运会能否成功举办,以及冠状病毒疫情的进展。

历史上,奥运会曾被大规模抵制过七次,全部发生在夏季奥运会。第一次抵制发生于1936年,最近一次发生于1988年。冷战结束后虽然也出现过少数抵制声音,但并未成功。

此次针对北京冬奥会的抵制,主要理由是中国政府在新疆、香港、西藏等问题上侵犯人权,或者是北京当局就冠病疫情应该被究责。笔者认为,抵制北京冬奥会的呼吁,虽然目前在西方舆论界较为强烈,但最终不会成功,理由有三个:

首先,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国家首脑公开支持。尽管白宫发言人普萨基在最新一次公开表态时称,“尚未就美国是否会参加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做出最终决定”,她同时也提到,“我们将向美国奥委会寻求指导”;而美国奥委会给出的意见是明确反对抵制。

英国首相约翰逊在回答记者提问时也说:“在英国,我们通常不赞成体育抵制,这是本届政府的长期立场。”加拿大总理特鲁多虽未公开表态,但其外长加诺曾表示,“参加奥运是加拿大奥委会做的决定”;而加拿大奥委会及残奥委会的负责人近期接受媒体专访时,均谈到了抵制的无效性以及对于运动员的伤害。在相关问题上与中国分歧最大的几个国家,似乎都已排除了抵制的可能。

第二,国际奥委会及相关国际组织均表态支持北京冬奥会。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曾多次表达对于北京冬奥会的期待,并希望东京奥运会的延期,对于北京冬奥会产生正面影响,让人们对于奥运的关注度持续下去,并希望通过奥运,“为一个更具包容性、更好的后疫情时代做出贡献”。

除此之外,在2020年举办的二十国集团峰会以及金砖国家体育部长会议的宣言中,都曾表达对于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期待之情。可以说,国际社会普遍希望通过奥运会来传达乐观向上的精神,并帮助人类拥抱一个更为团结、互助的后疫情世界。

第三,抵制鼓吹者只管“推翻一个旧世界”,毫不在乎如何“建立一个新世界”。在过去的抵制奥运案例中,有数次是政客提议参与抵制的国家,在异地联合举办一届运动会来弥补运动员的损失,但这些提议无一成功,运动员的损失没有一次得到弥补。政客低估了举办一届奥运会所需的强大动员能力,筹备一届奥运会往往需要五年以上的时间。

尤其在当今冠病疫情的背景下,谁能在短时间动用巨大的资源以及顶着防疫压力,筹备这样一届冬奥会的“替代品”?他们也低估了奥运会这一个四年一届、全球瞩目的舞台,对于运动员短暂运动生涯的重要性。错过一届奥运会就要再等四年,谁来为运动员的损失买单?

人权组织通过呼吁,刷了存在感,增加了曝光率,可能会获得更多的资助;议员通过呼吁,可能为自己累积了“对抗中国”的政治资本;媒体和学者可能也增加了自己的曝光率。对于人权组织来说,运动员的参赛权是不是人权?对于议员来说,运动员的利益值不值得被代表?对于媒体和学者来说,运动员的诉求值不值得曝光?

基于上述理由,笔者认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最大挑战,在于东京奥运会能否成功举办,以及冠病疫情的发展,而非抵制浪潮。

首先,如果东京奥运会能够在今年成功举办,将会正面影响世人对于奥运的热情度,从而影响人们对于北京冬奥会的关注度。第二点更为重要的是,东京奥运会如果能成功举办,将为北京冬奥会的主办方提供许多防疫的成功经验;否则北京冬奥会将面临巨大的防疫挑战,特别是疫情在冬季传播速度更快这一现实。

制定公平且安全的运动员入境防疫政策,使得广大运动员入境后训练生活不受影响,以免引起外界“东道主优势”批评,以及合理的观众观赛防疫政策,例如是否接纳国外观众、场馆入座率等,都至关重要。这些都是对于北京冬奥会组织能力的考验,也是对于中国防疫政策的一次公开而透明的考验。

作者是新加坡国立大学

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国际事务硕士毕业生

赞一下
(12)
85.7%
赞一下
(2)
14.3%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