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丹旭:中国为什么老挨骂?

时间:2021-03-10 07:18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中国聚焦

京腔新韵

中国官媒《环球时报》总编辑胡锡进的一句“出来混迟早要还”,把一个新加坡友人“吓出了冷汗”,赶紧到自己的社交媒体账号仔细筛查了一遍。

这名想到中国开拓生意的年轻人,半开玩笑地说:“先把不良记录清掉,以后一定要谨言慎行。”

这句“出来混迟早要还”,是说给刚摘下美国金球奖桂冠的新锐华裔女导演赵婷听的。短短几天,赵婷从“中国的骄傲”,变成了“辱华分子”。中国网民态度突变,因为她在2013年接受媒体访问时,提到少年时成长的中国是“一个到处都是谎言的地方”。

这句在报道原始链接中已删除的话被翻出来,赵婷被贴上“卖国女导演”的标签,名声一落千丈,原定4月23日在中国上映的获奖电影《无依之地》,也传出被撤档,网民还扬言抵制她执导的另一部电影《永恒族》。

这场风波中,也有人为赵婷打抱不平,认为中国因为这样一句话被冒犯,未免太过“玻璃心”;有网民说,“经得起批评,才能成就大国”。虽然认为这场风波是赵婷应承受的代价,但胡锡进也在评论中指出:“中国保持开放,意味着要能够容纳一些冲突和不一致。”

如何应对批评,是中国崛起中面对的一道考题。正在召开的全国两会(人大、政协年会)中,身兼全国政协委员的中国央视名嘴白岩松,刚好也在一次访问中,把这个话题再次搬到台前。

他谈到中国形象对外传播时形容,中共建国结束了中国“挨打的时代”,改革开放结束了中国“挨饿的时代”,今天的中国则正式进入“挨骂的时代”。

中国的官员和媒体在不同的场合,其实都曾提出过中国在站起来、富起来,解决“挨打”“挨饿”问题后,要想办法解决“挨骂”的问题。这里说的“挨骂”,更多是指批评和质疑,说白了就是中国正进入一个被挑毛病的阶段。

外界对中国“挑毛病”其实也不是最近几年的事。从环境污染、食品安全,到民族矛盾、官场腐败,外国媒体以前报道中国时,挑出来的毛病也不少。在中国看来,这几年中国快速发展,国家治理显著提升,毛病越来越少了,可西方媒体报道中国的“套路”却没有变,外界的批评反而更尖锐,这就有了落差。

这种“挨骂”的状态,与中国的崛起打破世界原有的平衡有关系。

中国变大变强,必然冲击守成大国的地位,形成资源和利益的争夺。中国的崛起也代表着一种完全不同于西方制度的崛起,而两种截然不同的制度,本身就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中国因此招致不满和质疑在所难免。

作为世界舞台上的新手,中国与国际社会打交道的经验也不足,手法还不够精巧。面对来势汹汹的质疑声,中国努力争夺话语权,咄咄逼人的强势回击姿态,被形容为“战狼外交”,反过来又成为渲染中国威胁的佐证。

必须指出,西方对中国的批评并非全然客观和公正,有时甚至带有强烈偏见,比如歧视性地把冠病称为“中国病毒”,以及用有待商榷的“种族灭绝”形容中国的治疆政策等。西方政要对中国的批评,相当一部分也是为服务国内政治的需要。一些莫须有的指控,让中国感觉到委屈,常常有中国官员私下抱怨:“为什么中国做了那么多好事,外国媒体永远就只挑不好的报道?”

正所谓树大招风,站在世界舞台中央的国家都会被“骂”,美国也面对各种批评声。但相比较,民主社会更能包容质疑和批评,中国的集权制度则强调权威性不能受损,对“挨骂”的承受能力相对较弱。传统的“面子文化”,也意味中国很难在面对指责时忍气吞声,特别是中国正设法在国际舞台站稳脚跟,并渴望得到国际社会认同。

但解决挨骂的问题,肯定不是比对方骂得更凶。中国学者郑永年曾指出,采取“战狼外交”等于用自己的短板对付别人的长板;反之,中国应该利用好开放的潜力和巨大的市场。有观点也认为,中国无法改变自身的制度,也难以避免中国崛起引发的利益冲突,因此不可能逃避“挨骂”,唯有把自己的事情做好。

完全避免“被骂”固然是不可能的,但中国也许可以调整自身的做法,对外界对中国崛起的焦虑,采取更柔的姿态予以回应,同时在行为上做出一些修正,更好地展示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当前“挨骂”的阶段难以回避,但中国崛起会遇到多大抵触,也取决于自身的作为和形象。急躁或绝不示弱的“回骂”或“撤档”,对于减轻抵触并无益处。

赞一下
(195)
71.7%
赞一下
(77)
28.3%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