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产种子“卡脖子”卡在哪儿?

时间:2021-03-08 10:40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中国聚焦

中国国产种子“卡脖子”卡在哪儿?

继芯片技术、医用设备、疫苗等领域后,中国国产种子因原创性种质相对稀缺、基因挖掘能力弱等也出现“卡脖子”情况。中国媒体呼吁中国加大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力度,并尽快启动实施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成果。

新华社旗下“半月谈”微信公号今天(7日)发文提到,中国的一些品种、领域和环节过度依赖“洋种子”,而洋种子价格高,进口受制于人,更隐藏“断种”风险,必须尽早突破关键技术、创新体制机制和深化市场改革,提升育种技术和实力,将素有农业“芯片”之称的种子早日握在自己手中。

文章提到,中国种业出现不少短板和弱项,比如资源保护利用不够,一些领域育种创新特别是基础原始创新与国际先进水平有差距。尤其是在一些地区、一些品种洋种子占比超过80%,甚至几乎完全依靠进口。洋种子不仅市场份额高,价格也远高于中国国内种子,甚至有的品种“进口的按粒卖、国产的论斤卖”。

作者指出,资源精准鉴定能力弱,科研机构和企业缺乏有效协作,部分品种育种研发水平低,是国产种子“卡脖子”的部分原因。此外,现有种质资源保护不够,许多地方品种正在快速消失。文章引述2015年至2020年实施的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初步调查数据称,在湖北、湖南、广西等六省区375个县,71.8%的粮食作物地方品种消失,其中不乏优质、抗病、耐瘠薄的特性品种。

作者担心,重要品种如果过度依赖进口种子,将导致中国丧失种子的价格主动权和市场话语权,并呼吁握住种业自主权,重在抓好种业创新。

作者认为,要建设完善种质资源中、长期库,建立完善的种质资源登记管理制度,健全资源保护体系、鉴定评价体系和共享利用体系。

文章呼吁中国在“十四五”期间对严重依赖进口的种子设立重大专项并尽快启动实施,以产学研用相融合的创新机制推动产业化,引进专业人才,重点攻关。文章也认为,理顺科企协作机制,改变育种机制与研发模式。

赞一下
(35)
97.2%
赞一下
(1)
2.8%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