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泽远:中国距离制造强国还差多远

时间:2021-03-08 07:18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中国聚焦

早点

蓟燕春秋

中国距离制造强国还差多少年?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苗圩昨天给出一个新答案:至少30年!

如果是个普通官员这么说,恐怕不会引起多大关注,甚至可能因“不合时宜”而招来不少质疑。但苗圩不是普通官员,他不仅是中共十九届中央委员,还当过10年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去年8月才因年满65岁转任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

而且,苗圩是在全国政协大会上,面对高层领导和2000多名全国政协委员作出这一判断。他说:“在全球制造业四级梯队格局中,中国处于第三梯队,实现制造强国目标至少还需30年。”

早在2015年,时任工信部部长苗圩就说过中国需要30年才能成为制造强国。不过,官方2015年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规划为中国制造业设计了10年发展路线图,强调要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三大转变,推动中国到2025年基本实现工业化,迈入制造强国行列。

2017年特朗普就任美国总统后,《中国制造2025》逐渐成为美国针对中国的一个借口。中国官方也很少再提这一规划,但规划仍是中国制造业发展的指南。

根据官方去年制定的2035年远景目标,中国将在未来15年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中国副总理韩正去年11月19日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说,中国将持续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到2035年基本实现“新四化”;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形成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大幅提升。

苗圩昨天明确指出,中国至少要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时,才能实现制造强国的目标。

他坦言,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全而不优的局面并未得到根本改变,基础能力依然薄弱,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卡脖子”“掉链子”风险明显增多。制造业占GDP的比重下降得过早、过快,不仅拖累当期经济增长,影响城镇就业,还将带来产业安全隐患,削弱中国经济抗风险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对于中国制造业的弊端,苗圩认为,“最根本的还是市场化改革不到位。”比如,企业公平竞争机制不健全,一些隐性的市场准入限制依然存在,企业税费负担依然较重,金融对制造业的支持力度亟待加强等。中国社会对加快发展制造业并未完全形成共识,忽视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用服务业代替制造业拉动整个经济增长等观点和看法还有一定的市场。中国要保持战略清醒,深刻吸取历史教训,深刻认识差距和不足,提升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保护几十年来攒下的家底。

按照联合国制定的产业标准,中国拥有全球最完整的产业链,并在2010年成为制造业第一大国,但大而不强一直是中国制造业的短板。

2018年中美贸易战爆发后,中国在芯片制造等高科技领域深感被人“卡脖子”的痛楚。公众虽然认识到中国距离制造业强国还有很长的路,但不少人认为,中国将在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届时必然成为制造业强国。因此,苗圩昨天提出中国还有“至少30年”的差距,不仅有些出人意料,对某些中国制造很快将“赶超美国”的乐观情绪,也是一针清醒剂。

去年12月25日,中国工程院发布的《2020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报告》显示,中国成为整体提升最快的国家;但从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来看,美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依然持续高于各国,处于第一阵列,综合优势突出;德国、日本稳居第二阵列,相对优势明显;中国、韩国、法国、英国处于第三阵列。

《报告》中的“制造强国发展指数”下设四个一级分项指标:“规模发展”“质量效益”“结构优化”“持续发展”。其中,除规模发展外,其余三项是衡量制造强国的主要标志,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主要差距所在。2019年,中国的“规模发展”分项数值整体增加最明显,但在另外三项指标的合计值排名中,中国位列第六,与美国、德国和日本仍有较大差距。

而且,在“持续发展”这一指标中,中国的分项数值继2017年后再次出现下降。2018年,中国制造业销售利润是6.19%,研发投入强度为2.32%,而2019年制造业销售利润是5.23%,研发投入强度为1.45%。企业运营困难是导致制造业研发投入强度下降的原因之一。

中国工程院院士单忠德在解读这份《报告》时说,中国需要“静下心来”发展先进制造业和实体经济,制造业创新能力的提升是一个慢活,需要政府和全社会共同关注。

赞一下
(230)
96.6%
赞一下
(8)
3.4%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