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庆成:从三种力学理论 看反修例

时间:2021-03-02 07:21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中国聚焦

港澳突搜

香港政局瞬息万变。回想2019年下半年反修例运动气势如虹,大有舍我其谁之势,岂料半年后运动就急剧陷入低谷。中国国务院港澳办主任夏宝龙上周为“爱国者治港”原则定调,加上昨天起诉近50名民主派头面人物,更将泛民气焰一下子打回原形。这场声势浩大的社会运动为何会形势突变,日后又会如何走向?不妨用以下三种力学理论来思考这些问题。

首先是“竹筒滴水”理论。所谓“竹筒滴水”,就是水一点一点地注入竹筒;当累积到一定程度后,竹筒因为敌不过水的重量而倾斜,让水流出。

将这项原理套用在近年香港社会,不难发现许多相似的地方。2014年“占领中环运动”之后,北京当局出手释法,把部分激进本土派和“港独”派议员逐出立法会,社运暂时偃旗息鼓。2018年建制派连续在两次立法会补选中大胜,整个建制派阵营更沉醉在好景中,开始出现轻敌的倾向。

但在实际状况中,香港问题和以前其实并没有两样,贫富悬殊、住屋问题等不但没有解决,反而更加严重。港人的怨气也如同竹筒裡积存的水一样,一直不断地在慢慢累积加重。

一名建制派媒体同行早前向我披露了反修例风波前夕的一个小细节:当时反共的《苹果日报》天天炒作,甚至拍摄短片鼓动港人上街抗争,社会气氛越来越紧张,可北京和港府似乎还在睡梦中视若无睹。有建制派报章询问西环(香港中联办)有无可供宣传的懒人包时,对方竟然回答说没有,而只是拿出港府制作的数张简单的宣传单张应对。

正因为北京一时麻痹大意,一直潜藏的香港“深层次矛盾”民怨,也渐渐借反修例议题骚动起来。之后反修例运动终于在前年6月9日大爆发,香港整个局势彻底翻盘。

反修例运动发生后,民主派阵营步步进逼,成功迫使港府撤回修例。若泛民当时及时收手,已是大胜而归;可惜民主派在港府做出妥协后仍然继续坚持“五大诉求,缺一不可”,结果令运动进入第二个理论——“作用与反作用”。

“作用与反作用”是指:当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了力后,受力物体反过来也会给施力物体增加一个力。当看到香港民主派特别是勇武者无休无止地发动暴力示威,北京终于久梦初醒,急忙重新部署,从多个领域还击。

譬如,北京看到香港建制派舆论力度薄弱,于是调派大陆各地媒体赴港支援。又如,运动初期香港警队软弱应对示威者;但在11月底封锁香港理工大学后,警方开始一改策略,风格变得日渐强硬,主动处理暴力示威浪潮。这一段时期,北京和民主派进行了激烈的博斗。在民主派每次“进化”的时候,北京的反制力度也同样因应这些“作用力”而进化。

去年6月30日《香港国安法》生效后,意味着双方的博弈迈入了第三个阶段,也就是“惯性定律”。

“惯性定律”也是牛顿的运动定律之一,是指具有一定质量的物体开始运动,都不会自动停止。要中断这场运动,相对于运动中具有的质量,必须多付出数倍的力量拦阻。

回顾过去8个月,北京连番出重招,锐意要用数以10倍的力量拨乱反正,彻底解决香港深层次问题。在这个思维之下,当局今年1月6日大规模拘捕55名发起及参与民主派初选人士,指控他们违反《香港国安法》。

到了上周,当局又开始放风指会完全改变香港选举制度,要从制度上彻底清除激进本土派和“港独”派。可以说,到了“惯性定律”这个阶段,香港社会上的暴力及违法情况终于大为缓和。

那么,反修例运动将何去何从呢?我认为,套用上述所提的三种理论仔细推敲,或许能作出以下两种不同走向的预测。

一是,香港社会的结构性矛盾尚未解决,修例只是宣泄民怨的导火线。当局在强力压制民怨之后,若能短时间内对症下药,从根本上疏导民怨,“竹筒”就不会再水满而倾斜,香港有望重回正轨。

二是,如果当局仍然是苟且偷安,民怨如水积到一定程度后,早晚还是会再爆发出来。2014年后香港人已卷土重来了一次,没有人能断言卷土重来的可能性是“零”。

换言之,香港局势目前看似已平静下来,但风险仍未下降。中联办主任骆惠宁在今年新春酒会中声言会“拿出更加精准有效的施政措施”,逐步破解就业、收入、房屋等民生问题,其措施能否推出及落实,将是确保香港社会运动不会复发的一大关键。

赞一下
(77)
85.6%
赞一下
(13)
14.4%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