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颖:拜登政府联欧抗中注定失败

时间:2021-02-16 07:19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中国聚焦

拜登在就任后的首次外交政策讲话中,把中国定义为“最严峻的竞争者”,他强调,要更好的竞争,美国必须先处理好国内问题,之后与盟友联手。欧盟是美国最大体量的盟友,美国联手盟友对付中国,主要看美国联手欧盟是否成功。

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在1月28日与欧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博雷利通话,以修复受损的美国与欧盟的关系,共同应对双方面临的挑战。美国国务院的声明特别提到,布林肯与博雷利同意要继续在有关中国的问题上进行强有力的合作。但欧盟委员会发表的声明中没有提及中国。美欧对同一事件的不同表述,恰恰反映了拜登政府联欧抗中注定失败的命运。

首先,美欧对中国的认知差异,隐含了联欧抗中的目标不同。美国看中国威胁更多地从政治和意识形态角度出发。美国认为中国威胁了西方的民主自由社会,并企图取代美国领导世界。美国前国务卿蓬佩奥认为,中国执政党威胁到美国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中共对美国构成的挑战是全面性的。美国精英普遍认为,中国认定美国衰落和中国强大,并打算将中国的威权制度、胁迫性外交政策和军事存在投射到全世界。

美国国家安全事务顾问杰克·沙利文1月29日在华盛顿说,中国是美国所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中国攻击美国,说美国分裂了,直指美国制度不行。中国领导人还不止一次明确指出,中国可以提供另一种有别于美国几十年来一直推进的民主和自由市场的发展模式。美国迫切要消除中国威胁,遏制中国是必然的选项。美国已经解密的印太战略框架证明这点。

欧盟虽然坚持认为中国是欧盟“制度性竞争对手”,但欧盟对对手的理解,更多地是从经济上看问题。欧盟也认为中国政府主导的经济模式,对国际贸易和开放市场产生负面影响,并拒绝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在世贸组织起诉中国实施强制性技术转移,但欧盟没有感受到中国对西方民主自由社会的威胁。

欧洲在美苏冷战中坚定地站在美国一边,并不是欧洲愿意接受美国的领导,而是苏联共产主义的扩张方式让欧洲缺乏安全保障,欧洲需要美国的保护来对抗苏联。

现在欧盟虽然对中国的人权问题有微词,也很反感“讲好中国故事”所传播的威权主义价值观,但中国这套价值观没有鼓动欧洲国家推翻本国政权。中国传播的价值观是为了改变西方对中国的认知,并有力地支持了中国国内的爱国主义情怀,巩固中国的国家安全。这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与当年苏联模式的很大区别。

中国经济的崛起和巨大的市场规模让欧洲看到的是希望,这就是欧盟一再强调与中国合作的经济背景。这一背景反映了时代的特征不是东西方冷战,即使中美冷战也不等于东西方冷战,经济全球化依旧是时代的特征。这样就可以理解德国总理默克尔1月26日在达沃斯演讲中,不愿意在中美之间选边站的原因。德国置经济利益于价值观之上,更多地希望与中国发展经贸关系,不愿意在人权问题上与中国纠缠。

1月28日《法兰克福汇报》报道,德国社民党籍外长马斯和联盟党议会党团倡议,对中国采取更坚定的态度。马斯认为,德国和欧洲对华立场今后应和美国新政府密切协商和协调。乍一看,好像德国在配合拜登联欧抗中,再一看,德国的目标仅限于经济。德国联盟议会党团在对中国的外交政策中,要求跨大西洋伙伴最终使北京“遵守已定的国际规则和标准”,其中特别包括“不受歧视地进入中国市场”。

这与白宫发言人普萨基把中美关系定义为“战略竞争关系”有本质差别。美国把中国视为头号威胁,欧盟把中国威胁主要限制在经济领域。由此美欧形成各自对中国的对策不会一致,从美国的战略出发,与中国的竞争远大于合作;从欧盟的战略出发,至少竞争与合作并存,或者联手美国施压中国后,还可以进一步要求中国开放市场。美欧对中国认知的差异,决定了各自应对中国的对策很难取得一致。

其次,中欧投资协定是拜登联欧抗中失败的案例。谈判了七年之久的中欧投资协定,为什么能够在拜登上任前取得成果?为什么中国选择这个时点上对欧盟让步?没有美国对中国打贸易战,以及中美关系全方位恶化,并导致全球供应链的重置,中国能向欧盟让步吗?中美关系恶化是促进中欧投资协定谈判成功的重要外部条件。

欧盟利用了中国的外交困境向中国施压,中国听到了拜登联欧抗中的威胁,急于抢在拜登就任之前嵌入欧美联手的缝隙,锁定欧盟对华政策。

当媒体传出中欧投资协定谈判即将取得成功的消息后,12月21日,沙利文希望欧盟不要急于跟中国签署这个投资协议。12月30日中欧双方宣布中欧投资协定谈判成功。德国联邦外交部长马斯表示:“主权高于美国意愿”。1月27日欧盟贸易部委员会主席韦安德表示:美国对华政策取得的成绩是有限的,欧洲应巧妙地和中国合作,奇迹般地促使中国变成一个自由民主和具有开放市场经济的国家。

韦安德的话表明,欧盟不相信美国向中国施压能给美国带来了多大的好处,而欧盟巧妙地和中国合作,实实在在地获得了中国市场的开放。但是,她并没有感谢因为是美国的施压给欧盟施压中国创造了条件,相反,欧盟从中国得到了想要的市场开放后可以立即抛弃美国。马斯为此的辩护说:“这对华盛顿根本就不是一个不友好的举动。它仅仅是为了消除欧盟在与中国的经济关系中存在的竞争劣势。”

中欧投资协定给拜登一个警示,欧盟是美国的盟友,但不是美国坚定的盟友。虽然盟友是美国的一项重要战略资产,但盟友有自己的利益考量,中欧投资协定既是欧盟利用美国又与美国保持距离的案例,也是中国利用经济杠杆分离美国与欧盟的成功案例。

法国《世界报》专栏作家阿兰·弗拉雄(Alain Frachon)刊文指出,面对中国,美国和其欧洲和亚洲盟友的利益不一定会是趋同的。如果中国和美国发生冲突的话,欧洲的舆论会倾向于中立。欧洲智库“欧洲对外关系委员会”近期公布的最新调查显示,大部分欧盟成员国受访者都不希望欧洲追随美国,与中国对抗。

最后,德国成为制约拜登联欧抗中的平衡器。经贸是美国与欧盟联手对付中国最有可能的领域,具体涉及贸易、投资和技术转移。从这点上看,德国在经贸领域最有可能与美国一起倡导国际经济规则,去对抗中国政府主导的经济模式;又因为是德国,最不愿意与美国一起对中国采取强硬措施。德国是欧盟对外政策主要决策者,德国左右了欧盟的对华政策,也决定了拜登联欧抗中不会像特朗普政府实施极限施压。这就是德国所起的平衡作用。

德国的平衡作用是德国经济与中国经济的密切联系所决定的。德国对中国出口的依赖是德国经济模式的一部分,在这种经济模式中,以汽车为主的传统产业发挥着核心作用。德国认识到这种模式需要彻底改革,或者至少要纠正,但这不会一蹴而就。德国大众公司总裁迪斯称赞“中国正在正确的道路上发展”,就是对中国发出的积极声音。

欧洲外交关系协会德国事务专家布拉斯认为,德国对中国的态度长期主要基于地缘经济而非地缘政治,默克尔的继任者在短期内很难改变这种经济联系。由此决定德国在中美冲突中扮演着旁观者的角色。

但德国对中国已有所警惕,2016年中国企业美的收购了德国库卡公司后,德国对来自中国的投资取向谨慎。2019年德国政府公布的新产业战略计划中,规定外国收购德国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半导体、生物技术和量子技术等行业企业10%以上的股份必须公开,并允许政府对其进行审查。2020年12月,联邦政府阻止了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收购德国北威州的一家从事卫星与无线通信技术研发的中型企业。

反过来说,德国再怎么警惕中国,也不会像特朗普政府采用实体名单的做法,去实施出口管制措施;德国再怎么要求中国开放,也不可能像特朗普政府实施关税施压的方法,要中国改变经济模式。由此决定,德国将在拜登联欧抗中的合作中采取温和的立场。拜登也不赞成特朗普政府极限施压的做法。拜登的联欧抗中将是温水煮青蛙,用国际规则去约束中国,这能起作用吗?

特朗普政府对中国极限施压没有改变中国。拜登政府联欧抗中能改变中国政府的行事方式?美国改变不了中国,美国也奈何不了中国,中国会继续坚定地走社会主义道路。中国越来越庞大的经济规模始终是一块巨大的磁铁,吸引着西方国家向中国靠拢,做资本家盆满钵满,做传教士清贫寡欲。经济杠杆一直是中国分化西方国家的有力工具。

西方在价值观和意识形态上孤立中国,对中国的作用不大,经济全球化时代经济利益高于价值观。美国前贸易代表莱特希泽曾指出,在中国问题上,盟友与美国的利益并不总是一致的,这使得“让美国的盟友采取大胆和具体的行动,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做起来难”的拜登政府联欧抗中将是一纸空文的幻想。2月4日法国马克龙表示,欧盟不应该和美国结伙对付中国。这是欧盟再次打脸拜登政府。

作者是上海师范大学商学院经济学教授

德国是欧盟对外政策主要决策者,德国左右了欧盟的对华政策,也决定了拜登联欧抗中不会像特朗普政府实施极限施压。这就是德国起的平衡作用。

赞一下
(25)
61%
赞一下
(16)
39%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