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纬温:中国中东欧遇冷?

时间:2021-02-11 07:19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中国聚焦

双重喜庆

中国去年底最后一刻与欧盟达成中欧投资协定谈判后,本来计划乘胜追击,举行已推迟多月的中国—中东欧国家(“17+1”)领导人峰会,被认为意在向美国拜登新政府展示中国与欧洲整体之间坚实的关系。岂料,峰会举行数日前一些中东欧国家传出参与热情明显退却的消息,让中国在国际外交舞台上面临遇冷的尴尬。

中国与中东欧国家之间的政经合作机制,始于2012年在波兰首都华沙成立的“16+1”,前年希腊加入后扩大为“17+1”。最新一轮领导人峰会原定去年4月在北京举行,但因冠病疫情延后。

这一合作机制一直以来备受争议,有部分舆论认为该机制是中国对欧洲“分而治之”的策略。中国对中东欧输出过剩产能的同时,也被指通过“17+1”对欧盟发挥政治影响力,引发德法等国不安。

美国政治新闻网站(Politico)上周五(5日)则披露,包括立陶宛及爱沙尼亚等至少两个波罗的海国家将拒绝中国发出的“17+1”峰会邀请;立陶宛和爱沙尼亚的总统和总理都不会出席。德国《商报》也引述外交人士披露,罗马尼亚仍在犹豫是否与会。

由于受到近邻俄罗斯威胁,波罗的海国家向来比其他欧洲国家更倚重与美国和北约的军事安全关系。美国前国务卿蓬佩奥去年下半年先后出访中欧及波罗的海诸国,进行外交游说甚至施压,相信埋下了部分中东欧国家目前对华冷谈的伏笔。

也有分析指出,部分中东欧国家可能对“17+1”机制感到失望,认为中国未完全兑现基建承诺;峰会也被指政治色彩浓于经济内容。拜登政府高喊跨大西洋联盟后,更多欧洲国家可能也在观望能否从美国那里获利。

在此背景下,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前天宣布,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将于当天在北京以视频方式主持“17+1”峰会。官方姗姗来迟的消息也间接凸显促成此次峰会的难度,游说工作可能持续到最后一刻。

2013年以来,历次“17+1”领导人会晤,都由中国总理李克强出席。习近平亲自上阵显示峰会的升格,将中国今年首场主场外交锁定中东欧诸国,也明显释出重视欧洲的信号,借巩固与欧洲的关系“联吴抗曹”,应对美国对华战略施压。

欧洲大陆近期面临冠病疫苗短缺,习近平在会上加码施展疫苗外交称:“如果中东欧其他国家有疫苗合作需求,中方愿积极考虑。”

中东欧目前已是中国疫苗外交重点地区之一,塞尔维亚上月已获取中国国药集团的百万剂疫苗;匈牙利药品监管机构同月底也批准中国国药疫苗,成为首个批准使用中国疫苗的欧盟国家。

习近平同时也大打“经贸牌”,宣布中国计划未来五年从中东欧国家,进口累计价值逾1700亿美元(2253亿新元)商品,愿利用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进博会)等平台扩大自中东欧国家进口商品。中国同期也将争取实现从中东欧国家的农产品进口额翻番,双方农业贸易额增长50%。他也不忘强调与华合作的经贸红利,提醒与会者同九年前相比,中国同中东欧国家贸易额增长近85%。

习近平的讲话也似乎意在安抚中东欧国家,强调“17+1”坚持相互尊重,合作不附带政治条件,坚持大小国家一律平等,共商共建共享,暗示中东欧无须在中美之间“选边站”。中国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会后则向央媒形容:“这是一次践行和促进多边主义的峰会。”

尽管中国官方前晚通报显示,中东欧17国都未缺席峰会,但Politico指出,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斯洛文尼亚与波罗的海三国都未派出总统或总理。这六个北约成员国仅派出部长赴会,出乎中国意料,同时被认为拂了中国的面子。

而与会者呢?波兰总统杜达据报在会上,对中国扩大市场准入的速度表达不满。

在回答关于“17+1”机制的问题,美国国务院发言人重申,美国在对华政策上致力于与欧洲合作,并称仍对中国经常使用多边组织作为推进经济、国家安全和外交政策利益的工具,却损害其他国家的和平与繁荣、对人权的尊重,以及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感到关切。

以上迹象显示,美国重返国际事务,似乎已对中国今年首场主场外交及对欧魅力攻势造成影响。可以预见的是,未来四年中国不会是唯一高举多边主义旗帜的大国,中美“谁是多边主义正宗”之争也已悄然开打。

赞一下
(30)
60%
赞一下
(20)
4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