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丹旭:疫情又反复

时间:2021-01-27 07:16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中国聚焦

早点

京腔新韵

前两天上一家知名电商的APP采购水果,一款车厘子(新加坡称“樱桃”)吸引了我的注意力。个头大、卖相好,价格适中,但这些都算不上卖点。

产品的介绍页面上,商家列出的推荐理由竟然是“核酸检测合格”。仔细一看,这是来自智利的车厘子,怪不得要持“证”上架。

中国媒体最近接连报道,江苏无锡、河北石家庄的进口车厘子在核酸检测中呈阳性。中国网民感慨,好不容易今年等到进口车厘子降了点价,还没来得及尝鲜,就有车厘子“确诊”了。

进口车厘子动辄几十元(人民币,5元人民币约为1新元)一斤,已经买回家的网民说,要把车厘子一个个用酒精擦了再吃,实在不行就泡酒吃。

河北、黑龙江、吉林、北京等地的本土疫情卷土重来,多地的进口食品也频频“中招”。除了倒霉的车厘子,也有进口的啤酒、红虾、雪糕原料在检测中出现阳性。防疫的气氛一下子紧张起来,被推上风口浪尖的进口产品,贴上“核酸检测合格”,等于有了一纸“护身符”。

疫情之下,需要“护身符”不仅是进口食物,也不止是风险较高的疫情地区民众。据报道,上海、深圳等大城市的打工人最近为了能在农历新年返乡过年,都在忙着测核酸。

官方近日出台新规定,要求返乡人员需持七天内有效的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农村地区还要接受14天居家健康检测,返乡后第七天、第14天分别做一次核酸检测。

返乡核酸检测一时间成为“刚需”,往年是春运铁路高峰,今年变成医疗机构核酸检测高峰,一些大城市的核酸检测点甚至出现约满无号的情况。

盼着过年返家的打工人想起了余光中那首知名的《乡愁》,调侃当代乡愁青年:“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长大后,乡愁是一份份核酸检测。”

不过,做核酸返乡还不是今年最“正确”的过年方法。中国各地最近不断倡议外地务工人员就地过年,减少人员流动可能发生的疫情交叉感染。一些地方也出台五花八门的政策,比如发红包留住打工人。

想象力丰富的网民于是又把外出打工人的《乡愁》改了一下:“从前呀,乡愁是一张张火车票,我在这头,故乡在那头;而现在,乡愁是一份份核酸检测,我在这头,故乡说,你就在那头,别回这头。”

去年这时候,中国正处于冠病大范围蔓延初期,突如其来的疫情让人们措手不及。武汉封城后,各种物资短缺、医院一床难求、当地政府应对疫情毫无章法的新闻引发愤慨。湖北以外的其他地区则蔓延“恐鄂”情绪,各地启动用力过猛的花式抗疫,最后导致返乡人“流浪高速公路”等令人啼笑皆非的防疫闹剧。

眼下的氛围略带一丝紧张,但与一年前的恐慌、焦虑、无助和不安相比,新一轮疫情之下,社会情绪还是很平静。

多数地方在这一轮疫情下,最大限度采取精准防控,即便是在防疫政治压力最大的北京,在顺义和大兴出现散发疫情后,也没有像去年6月新发地疫情期间那样全市上下如临大敌、以“株连”的方式防控疫情。防疫专家张文宏更以“陶瓷店里抓老鼠”形容上海的防疫工作,既要抓住老鼠,又不能打破瓷器,尽量减少对正常生产秩序和民众生活的冲击。

当然,一些地方在疫情反弹后加码防疫措施,简单粗暴宣布“战时状态”糟到舆论批评。吉林通化采取的“一封了之”防疫措施,差点引发民众断粮断药的次生灾害。好在有了一年前的经验,这些地方上形式主义和懒政的行为很快被纠正。

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面对严格的防疫措施和这些措施带来的极大不便,中国民众展现出极高的接受度。虽然人们对于返乡要做核酸检测有抱怨,对于无法在中国人最重要的传统佳节回家与家人团聚有些牢骚,但绝大多数人选择了配合和牺牲。

一名来自山西的网约车司机告诉我,前阵子北京市防疫部门呼吁“非必要不出京”时,他还坚持“过年回家对中国人来说就是有必要的”。如今面对繁琐的返乡手续,加上担心疫情反弹,节后无法回京,他思来想去决定响应号召就地过年。这名年轻人半开玩笑说:“别给自己添麻烦,也别给国家添堵了。”

冠病疫情从最初在武汉暴发至今整整过去一年,各方都在学习、适应与病毒长期并存的新常态。中国的制度优势、政府超强的控制能力和动员能力,总被视为中国成功应对疫情的关键。而一次次扑灭疫情背后,这些甘愿忍受不便和做出牺牲的普通中国人,你看到了吗?

赞一下
(106)
92.2%
赞一下
(9)
7.8%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