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婧:中国进博会,隔离14天也要来?

时间:2020-11-12 07:39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中国聚焦

早点  沪声纸述

陈婧

“今年人少多了,跟去年不能比。”

走出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展馆,身旁一名西装革履的男子正向电话那头的人解释:“一听要隔离14天,好多外国人都不来了……去年不是有个馆挤得出不来吗?现在可一点都不挤了。”

迈入第三年的进博会,展览面积持续扩大,参会人数却不如过往。出于冠病防疫考量,这场在上海举办的国际贸易大会今年不向公众开放,包括媒体和工作人员在内,所有参会者必须持核酸检测阴性证明才能入场。境外参展商在入境后还得在指定酒店集中隔离14天,前后接受三次核检方可参会。

严格的防疫规定让不少准备参展的外国商家打了退堂鼓。过去两届进博会都吸引3000多家全球企业参展,而今年直到闭幕,主办方也没有披露参展企业数量,可见数字并不乐观。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那些不远万里来到上海,又不辞辛苦地经受14天隔离的外国参展商们,自然成了中国媒体争相采访的对象。进博会期间对外国参会者的报道,不少都打出这样的标题:“隔离14天也要来,X国企业家说:值得!”

至于为什么值得,有的商家说,这是疫情下今年仅存的大型国际贸易展,是为数不多能接触到外国生意伙伴的机会;有的坦言中国已是公司的最大市场,亲自来一趟才能感知这里的最新动态;还有的打算在进博会结束后前往其他省市,考察当地商机。

不难看出,这些企业都对中国市场满怀信心。毕竟这是全球经济陷入停滞之际,唯一保持增长的主要经济体,进口额也在第三季止跌回升。刚刚过去的天猫“双11”购物节,前半小时交易额就突破3723亿元(人民币,约758.81亿新元),超过去年全天成交额,凸显这个庞大市场的强劲购买力。

根据官方统计,本届进博会累计意向成交726.2亿美元(下同,978.3亿新元),比上届增加2.1%。虽然增幅有所放缓,但还能保持增长,已经超出外界预期。要知道,被视为中国外贸“晴雨表”的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今年甚至没有披露订单成交额。

今年进博会现场虽然不如往年热闹,但也有不少耳熟能详的新面孔。首次参展的日本服装品牌优衣库就占据了1500平米空间,展区里近三米高的巨型羽绒服吸引访客们争相留影。上月刚刚重回央视的美国职业篮球联赛(NBA),也将科技感十足的Hoop Park投篮体验馆搬入进博会,试图重启一度停滞的中国市场。

来的企业动机大多相似,不来的企业则各有各的原因。一些外企就反映,由于进博会的入境和隔离政策迟迟才公布,他们来不及为公司人员规划参会行程。部分新加坡企业原本以为能通过新中“快捷通道”免除隔离,没想到这项安排并不适用于进博会,只得临时取消飞往上海的机票。

中国欧盟商会的调查也显示,不少会员企业在进博会上达成的协议,由于合作伙伴未能履行义务而不了了之,一些企业因此决定不再参展。商会为此呼吁中国政府切实扩大市场开放,不做空头承诺。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上周在进博会开幕式上致词时,间接回应了外界对中国开放程度的质疑。习近平说,他在去年进博会上宣布的扩大对外开放系列举措已全面落实,一年来中国商品和服务进口额增速明显高于全球平均水平,预计未来10年中国累计商品进口额可超过22万亿美元。

他也承诺,中国将坚定不移全面扩大开放,更有效率地实现内外市场联通、要素资源共享,让中国成为“世界的市场、共享的市场、大家的市场”。

早在10年前,中国决策层就提出要从“世界工厂”向“世界市场”转型,以期在全球经济循环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10年后的今天,这个市场的巨大潜力举世皆知,但许多外国企业至今仍不得其门而入,或是落地后难以扎根。进博会也因此被视为进入中国市场的敲门砖。

不惜隔离14天来参加进博会到底值不值得,各家企业心里自有一杆秤。但除了进博会这扇窗口,外国企业还有没有其他打开中国市场的渠道,签订的合作协议能否如约履行,是否能获得更平等的待遇,这些都是中国在朝“世界市场”的目标迈进时,要解决的问题。

赞一下
(28)
82.4%
赞一下
(6)
17.6%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