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媒体报道,中国文物犯罪集团化、职业化、智能化趋势明显,河南、陕西、山西也成为盗墓高危地区。
据《中国新闻周刊》昨天(10月31日)报道,盗墓是一个古老的“行当”,早在春秋时期“礼坏乐崩”之后,厚葬之风兴起,盗墓就开始盛行,至今未曾断绝。
自去年以来,中国国家文物局接报各类文物犯罪案件200余件,河南巩义宋陵、河北赵王陵、湖北八岭山古墓群、浙江吴越国钱槿墓等大型遗址、墓葬都遭到盗扰。
盗墓的流程可大致分为探墓定位、打洞挖掘,最后由专人进行“清坑”,而探墓一般是最难也是最重要的环节。
在淮南市警方侦破的“武王墩”盗掘古墓案中,团伙成员夏玉震就因盗墓技术高超,擅长看风水、打探针、定墓室,担任盗墓现场“总指挥”,还被全国很多盗墓团伙邀请过充当“摸金校尉”。
淮南市警方指出,盗墓分子现如今大多采用探针进行古墓位置的探查,基本上使用三到五根探针,就能够确定棺椁的位置。
盗墓团伙也需要懂得打洞和爆破技术的专业人员。这些专业人员被称为“工程师”,而且往往担任犯罪现场技术总指挥。这些“工程师”要懂天文、地理、风水、星象、气象甚至水土流失。在“武王墩”盗掘古墓案中,团伙成员夏玉震就是此类角色。
当“工程师”完成墓穴定位及打洞爆破作业,这时候就需要被称作“苦力”的民工,进行挖土取土作业,最后由专业的人员进行“清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