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丹旭:海鲜游入芯片业? 新一轮“造芯热”

时间:2020-10-24 07:37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中国聚焦

早点  京腔新韵

杨丹旭

海鲜企业也要造芯片?没错,这就是中国新一轮的“造芯热”。

中国获取西方先进技术的渠道在中美竞斗白热化后显著收窄,发展本土科技的压力骤增,尤其是遭遇断供的芯片领域,中国自主研发、制造芯片的热度正持续升温。

这股“造芯热”到底有多火?据信息机构企查查数据,今年1月至9月,有1万3000多家中国公司注册成为芯片企业,平均每月的新注册芯片企业是去年同期的两倍。

加入“造芯大军”的企业当中,有不少跨领域公司。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大连一家网络游戏企业今年5月对外宣布,计划投资2.3亿元(人民币,下同,4700万新元),买下上海一家芯片企业51%股份,而这家网络游戏公司的前身竟然做的是海鲜生意,和芯片行业八竿子打不着。

除了海鲜企业,加入自主创新“造芯”大潮的,还有汽车零部件公司、水泥公司、服装企业等,大有“万众造芯”的磅礴气势。

各地政府也都卯足了劲布局芯片产业。无论是北上广深等大城市,还是江苏、陕西、湖北、四川等省份,都在重金扶持这个产业,出台政策吸引投资,争取国家资源倾斜。东部经济大省江苏首府南京,最近还成立了中国首所“芯片大学”,解决芯片领域人才紧缺的问题。

然而,大跃进式的全民“造芯”运动中,最近也传出不少令人唏嘘的负面新闻:投身芯片行业的企业中,有好些是没有经验、技术和人才的“三无”企业;一些芯片领域的明星项目,最后竟然成为了“烂尾”工程。

中国媒体今年8月报道,2017年成立的武汉弘芯在运行近三年后,因为面临资金链断裂,陷入停运危机,还被踢出了湖北省重大项目之列。

这个项目投资高达1280亿元,当时以武汉市明星项目上马,还邀请到曾经履职台积电和中芯国际的芯片行业大咖蒋尚义执掌。如今,该项目的施工现场人去楼空、杂草丛生,不仅没有为中国的芯片行业做出贡献,连重金买入的先进光刻机都被抵押给了银行。

陷入停摆的芯片项目不止是武汉弘芯。据《瞭望》等媒体报道,短短一年多时间,江苏、四川、湖北、贵州、陕西等五个省至少有六个百亿级别的项目“烂尾”。这些停摆项目中,有的还牵扯上骗取政府补助资金、国有土地等问题。

中国科研长期以来追求“短频快”,注意力都聚焦在应用层面,而在时间长、回报慢的底层基础研究投入十分有限,相关的人才储备也不大。在芯片领域,中国去年的自给率只有30%,每年进口的超过3000亿美元(4080亿新元)芯片,大部分来自美国或是通过美国技术制造。

中美长期博弈的背景下,中共高层和官媒一再强调,芯片等核心技术靠化缘是要不来的,中国必须自力更生,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有舆论也在美国制裁华为后,把芯片研发与当年的“两弹一星”事业做比较。

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下星期召开,研究制定“十四五”规划时,布局被“卡脖子”的高科技产业相信会是重中之重。可以预见的是,未来五年甚至更长时间,中国会在芯片领域显著加大投入,科研、教育、融资等方方面面,预计都将会得到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中国攻克芯片难题的强大国家意志毋庸置疑,举国体制、海量人才、充沛资金也都是中国在芯片领域快速追赶先进国家的有力条件。但运动式发展产业的另一面往往是追逐风口的企业一哄而上蹭热度,获取各种资本和政府利好;地方上为了政绩跑马圈地、大干快上,最终扭曲行业的正常发展。

被寄予厚望的芯片行业近期屡屡报出“烂尾”丑闻,已经给“造芯热”敲响了警钟。中国国家发改委发言人本周在一场例行发布会上对这些初现的风险发出警告,强调将按照“谁支持、谁负责”原则,对造成重大损失或引发重大风险的,予以通报问责。

有舆论认为,倾举国之力发展芯片行业,必然会有失败的案例,但只要有一两个项目成功就已足够。令人担忧的是,无视行业发展客观规律,只凭“赶英超美”的满腔热情,结出硕果的概率并不大,甚至可能引发打着“造芯”幌子骗投资、骗补助的乱象,最终反而耽误了中国的“造芯”进度。而前所未有的“卡脖子”压力下,“中国芯”哪里还经得起这样的打击?

赞一下
(40)
93%
赞一下
(3)
7%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