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稿:自杀干预师一年挽救3100命

时间:2020-09-13 07:55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中国聚焦

自杀干预师 杨胜男:每一个生命的离开,都意味着一个家庭幸福的破碎,及时又适当地拉一把,也许就可避免不幸发生。我希望我是向他们伸出手的那个人。(杨胜男提供)

华南脉搏  曾实

广州报道  

“自杀干预师”是电商巨头阿里巴巴去年9月开启“守护生命”项目之后出现的新兴职业,工作是及时跟进电商平台利用AI识别技术筛查后发出的预警,对有轻生倾向的网购者进行情绪安抚,避免自杀悲剧发生。

今年4月的一个晚上,江苏苏州警方接到一个特殊的报警电话,对方告知,在当地居住的一名男子,可能会服药自杀,希望警方可以尽快赶过去救人。

报警电话来自中国某电商平台。在网上购买了某药品的男子通过聊天软件咨询商家:“这个药吃多少会死?我痛苦了很久,没有勇气走下去了。”意识到不妙的药店客服立即通知平台,情况紧急,平台的“自杀干预师”根据其收货信息确认具体地址,迅速联络警方上门。

半小时后,苏州警方在一个公园里找到了这名男子,当时,他一个人呆呆地坐在长椅上,看起来消极沮丧。四年前,男子的母亲去世,在跟父亲大吵一架后,他独自一人到苏州打工,冠病疫情当前,他失去了自己赖以为生的工作,房租到期没钱续租,妻子也离开了他,一时之间,觉得万念俱灰。

了解到这名男子的具体情况后,平台的“自杀干预师”与警方商量,认为不能让他一个人呆着。当晚,警察带他到警局过了一夜,也正是在这一晚,警方一番联系之后,得知男子的父亲在上海一边打工一边寻找儿子。接到信息的父亲连夜赶到苏州,一度产生轻生念头的男子,看见父亲终于忍不住失声痛哭。

这一事件中的重要角色“自杀干预师”,是中国电商平台上的一个新兴职业。随着网络购物成为人们的日常习惯,电商网站的海量购物行为中夹杂着不少非正常订单,不乏有人通过网购某种工具或药物,以期结束自己的生命,而“自杀干预师”的工作,便是找出这些有轻生倾向的用户,提供情绪安抚,进行紧急心理危机干预。

阿里巴巴利用AI建立自杀干预机制

中国最大的电商巨头阿里巴巴去年9月开启这一计划并筹建团队,试行数个月后,该公司今年1月正式对外通报推出“守护生命”项目,宣称这一项目是利用人工智能(AI)技术,联动商家、公安、第三方机构建立自杀干预机制,对有自杀倾向的人予以安抚干预,避免悲剧的发生。

在数字经济时代,人工智能技术被运用在不同场景。阿里巴巴回应《联合早报》询问时说,通过设置一些关键词,在消费者咨询商品的过程中,人工智能识别技术可以预判和筛查可能有自杀倾向的用户,第一时间发出预警,集团的自杀干预小组接到预警后开始联动商家,主动联系用户进行安抚。

预警一旦发出,往往代表事件具有紧急性,由几个相关团队联动运作的工作群组,每天24小时实时应对各种极端的突发状况,除“自杀干预师”团队外,集团旗下“云医生”平台的心理科医生也加入运作,承担更专业的咨询和干预工作,一旦发现情况紧急,立刻联动当地警方阻止。

资质考核外须接受心理学培训

“80后”杨胜男是上述项目的其中一名“自杀干预师”,也是这一小组的组长。她原本是公安系统里的刑侦技术专员,改行转型成为电商客服已经九年。因为有刑侦工作经历,在处理个案时,她更擅于深入剖析与探究,或是因为这一优势,杨胜男几年后被调到高危处理小组,专门处理紧急个案。

接受《联合早报》采访时,杨胜男指出,当今社会节奏快,工作强度高,引发很多人出现不同的心理问题,并有一些极端行为的出现,自己在处理电商平台客户的日常个案时,便时有商家反馈会员在店铺中咨询自杀等问题。

去年,公司让杨胜男牵头开始“生命守护”计划,“自杀干预师”这一职位同年上线。这一特殊岗位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与心理承受能力要求,除资质考核外,公司还会对团队进行心理学的相关培训,包括情绪管理、心理健康、自杀人群沟通技巧、PST(Problem-Solving Therapy,问题解决疗法)干预方法论等一系列课程。

目前,公司的“自杀干预师”团队共有五人,有的正在修读心理学硕士,有的具备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还有成员准备参加健康管理师资质考试,希望通过更专业的知识去帮助那些走在生命边缘的人。

“自杀干预”黄金15分钟

团队成立数个月后,冠病疫情暴发,民众的正常生活与工作秩序猝不及防被打乱,不少人的紧张与焦虑情绪随之上升。

杨胜男说,据他们观察,在疫情期间,青少年冲动自杀的情况确比平常更多一些,平台接到的预警信息也较之前增加。

“大多数自杀其实是冲动型”。杨胜男分析说,自杀念头一旦激发,接下来有15分钟的干预“黄金期”,在这15分钟里,如果有人及时挽留,哪怕是耳边轻轻一句话,就很有可能产生劝阻的效果。

“很多孩子其实并不知道死亡背后是什么”,杨胜男说,不少青少年冲动自杀是在一念之间,初衷更多只是为了反抗父母,而当他们意识到以后再也见不到父母时,一定是害怕的,“所以,我会用尽各种办法把他们拉回生活里来。”

每一次“自杀干预”都是考验

彼此互为互联网上的陌生人,每一次心理危机干预,如何获取对方信任,短时间内走进他们的世界,都是对自杀干预师的考验。

今年7月,一个19岁男孩上网查看某样产品,在键盘上打下“吃多少会死”的字样,杨胜男收到预警后第一时间给他打去电话,男孩一直沉默,杨胜男说三句,他只低沉地回答一个“嗯”。

“你不想说话是吗,没关系,姐姐加你‘旺旺’吧,你先别挂电话。”

为了拉近距离,杨胜男换了一个看起来温和的年轻头像后,再添加男孩的淘宝旺旺(聊天软件)。“姐姐,这头像是你吗?“男孩发来信息。

“是啊,是姐姐年轻的时候,那会儿跟你差不多大吧,那时刚来南京,日子很苦,找不到工作,天天挤公交……”

“姐姐,我也挺难的。”男孩的话匣子打开了。原来,这个19岁的男孩患有中度抑郁症,常年靠药物在治疗,在他很小的时候,妈妈改嫁,爸爸入狱,幼小的他一直跟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

“我特别想活下去,但有时候情绪上来,觉得这个世界没什么可依恋的。爷爷奶奶为了我,也受了很多罪……”

两人就这么一直聊着,男孩逐渐打消了轻生的念头。几个月过去,杨胜男保持着与男孩联系,不时关注他的情形,看着他慢慢活跃起来。

不只是杨胜男,每个“自杀干预师”的通讯录里都有一群“被拉回来”的年轻人。根据阿里巴巴的数据,这一团队去年9月至今挽救了3100多条生命,数字背后牵系的是3100多户家庭。

中国平均每分钟2青少年轻生 8自杀未遂

出现自杀干预师这一新兴职位,背后是自杀这一沉重话题不得不被重视的现实。世界卫生组织2015年统计数据显示,在15岁至29岁年龄组人群中,自杀是第二大死亡原因,仅次于意外事故。随着自杀呈现低龄化趋势,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近年愈发引起关注。

澎湃新闻的“德清妇联”账号文章指出,英国《经济学人》统计数据表明,中国青少年自杀率居全球第一。此外,北大医疗脑健康儿童发展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每年有约10万青少年死于自杀,平均每一分钟就有两人自杀死亡,八人自杀未遂。

近年来,中国加大心理健康服务建设,国家卫生计生委、中宣部等22个部门在2016年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这是中国首个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宏观政策指导文件,当中提出要重视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援助工作,建立和完善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援助服务模式,将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援助纳入各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技术方案等。

根据这份指导意见,从教育部到民政部、中宣部、文化部,再到中国残联、老龄办等不同部门,分别按照职责负责不同领域的心理健康服务建设,这也被视为增强社会治理能力的现实需要。

一些大型企业近年也加入其中,包括云集不同年龄段消费者的电商行业。尽管“自杀干预师”目前还只是个别平台上的新兴职业,但心理咨询与疏导已是一些企业的关注方向,比如在冠病疫情期间,另一家中国电商巨头京东旗下的京东健康上线了“防范阻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平台,针对疫情期间容易出现的紧张、焦虑情绪或强迫症状等,为寻求心理帮助的用户提供免费心理疏导。

阿里集团“让忧伤的人得到疗愈”

“自杀干预师”团队构建之后,阿里集团在心理危机干预方面也有拓展计划,通过联动社会各方资源,去帮助更多线上线下有心理障碍的人,“让更多忧伤的人得到疗愈”。

计划包括一项正在集团内部开启、名为“危机干预心理援助”的公益活动,旨在为那些向客服表达情感问题的用户提供心理援助工作。根据设想,这个项目最终会产品化,网店客服接受专业培训,当求助进来的时候,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及社会机构的专业人士都将参与进来,提供专业心理咨询服务与店铺客服,共同安抚处于绝望边缘的人士。

“每一个生命离开都意味着一个家庭幸福的破碎”,杨胜男说,及时又适当地拉一把,也许就可避免不幸发生,“我希望我是向他们伸出手的那个人”。

赞一下
(29)
80.6%
赞一下
(7)
19.4%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