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认为,中国加大金融业开放力度,既是为了应对中美脱钩的潜在冲击,也意在打消外界对“内循环”战略将削弱在华外资地位的顾虑。不过,市场还须提升法制与监管水平,才能赢得投资者信心,带动进一步开放。
陈婧 上海特派员
主管中国金融的“一行两会”(央行、证监会、银保监会)官员,上周末共同释放出加速推动金融市场开放,以吸引外国投资者的明确信号。
分析认为,中国加大金融业开放力度,既是为了应对中美脱钩的潜在冲击,也意在打消外界对“内循环”战略将削弱在华外资地位的顾虑。不过,市场还须提升法制与监管水平,才能赢得投资者信心,带动进一步开放。
中国证监会副主席方星海前天(6日)在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的金融论坛上披露,证监会将扩大沪深股通投资范围,便利境外机构配置股票挂牌基金(ETF)和人民币债券资产,允许外国投资者交易更多大宗商品期货种类。当局也将推动修订后的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制度(QFII)、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尽快发布实施,提升国际资金的投资便利度。
方星海认为,对外开放改善了市场结构,也带动金融业和整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让投资行为更理性,市场估价更合理,长期困扰中国股市的“牛短熊长”现象正在消失。
出席同场论坛的央行副行长陈雨露说,在今年发布的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之中,金融业准入的负面清单已正式清零。“更多的外资和外资机构正在有序进入中国金融市场,呈现百花齐放的新格局。”
中国去年取消外国投资者投资大陆股票和债券的额度限制,今年也提前一年取消对期货公司、证券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的外资股比限制,瑞银、野村和摩根大通等多家外资控股公司获批进入中国市场。
银保监会副主席周亮则强调,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不仅要说,“更重要的是实实在在做”。他也承诺,银保监会接下来还会继续引进更多外资金融机构来华展业。
新加坡管理大学李光前商学院副教授傅方剑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指出,中国加快开放金融市场既是受近期国际因素促使,也被更大的国内因素驱动。虽然高层向来有心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但部分业内既得利益群体并不愿意引入国际竞争,因此在政策和时间点上一直存在博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最近的国际因素和压力反而促成了国内继续深化改革和开放。”
中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王军受访时分析,本轮金融市场开放始于中共总书记习近平两年前在博鳌亚洲论坛上的讲话,当时中美关系还没有脱钩危机,推动开放主要是为了更好地配置资源。
“在当前全球局势下,进一步开放金融业既是向国际市场释放出让利的善意,也有助于缓解外资对‘以内循环为主的双循环’战略将导致‘闭关锁国’的顾虑,因为双循环发展模式离不开金融市场支持。”
不过,扩大开放也是一把双刃剑。王军指出,中国市场在法律、监管和风险管控方面仍存在短板,外资进入后将带来更大波动,需要“边做边学”。此外,目前尚未开放的资本项目可兑换领域,以及仍未普及的人民币跨境使用,都是进一步开放过程中会遇到的挑战,也是“十四五”规划中值得期待的改革动向。
傅方剑说,有观点认为开放市场等于方便外资来中国“割韭菜”,这种担心大可不必。“国内金融行业短期要过一段‘苦日子’,但从长期看,就像中国其他已经开放的领域,金融界整体也会变得更强,和国际接轨更好,这也是高层希望达成的长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