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人间
从六岁会咏鹅的骆宾王到七岁能称象的曹冲,中国民间的神童传说千百年来层出不穷。但互联网普及以来,似乎没再出过家喻户晓的神童。即便有,也很快会在全网起底中跌落神坛。
上周中国学术圈的焦点课题,是一个出自云南昆明小六学生之手的科研项目。这个在中国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得三等奖的项目,光是标题就让许多成年人倒吸一口凉气——“C10orf67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功能与机制研究”。
根据项目介绍,作者陈同学在三名老师指导下从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动物模型和临床样本分析多个方面,解析C10orf67基因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专业人士指出,这是个医学硕士或博士级别的研究课题,且至少需要两年时间才能完成。陈同学的实验记录显示,他不仅只用一年就完成研究,在接触项目的头两天甚至不知道什么是基因。网民惊呼:“这难道就是百年一见的医学奇才?”
有人顺藤摸瓜,发现陈同学的研究课题和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所的一篇论文高度重合,而论文作者就是陈同学的父亲。舆论哗然中,全国青少年科创大赛主办方决定撤销该奖项,陈同学父亲也公开道歉,承认自己“过度参与项目材料编撰过程”。
短短三天内,陈同学的“神童”光环黯然褪色,但网民们并未就此罢休,而是把目光转向另一名连续三年在大赛中获奖的段姓高中生。这位段同学的经历更加了得,三年来的研究横跨物理、计算机和人工智能三大领域。其中一个获奖成果与一项国家专利高度相似,专利发明人中有一位和段同学的指导老师同名,另一位则和段同学同姓,是当地一所大学的人工智能学院副院长。
还有媒体梳理过去三届大赛的获奖项目,发现许多实验都需要在大学实验室里才能进行,部分项目所需设备甚至高达50万美元(69万新元)。越来越多得奖者也被扒出家长从事科研工作,不是研究员就是教授。有人感叹:“现在除了‘富二代’,连‘学二代’也是赢在起跑线。”
已有40年历史的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每年都吸引上千万名中小学生报名参与,获奖者可在升学考试中获加分奖励。这本是一个鼓励青少年通过知识和创意改变命运的舞台,但滥用资源助子女造假的家长,以及对造假现象视而不见的评审,让这个全国性比赛沦为又一个“拼爹拼妈”平台,也造就了一批学术造假“娃娃军”。
中国近期接连爆出艺人伪造身份参加高考、考生被冒名顶替上大学、高校论文涉嫌批量抄袭等舞弊事件,这批造假“娃娃军”被曝光,更令教育体制和学术系统的公平与透明度进一步遭到质疑。如果不从根本上堵住现有制度的漏洞,谁知道下一个研究基因抗癌的“神童”,会不会来自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