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稿
冠病疫情导致各国进入“封城”状态,消费需求骤降;防疫措施则让外贸运输受阻,物流成本高涨。中国外贸企业自今年3月,承受海外疫情带来的二次冲击,很多命悬一线。中国官方近期持续出台稳外贸措施,提出“出口转内销”等政策,是否足以托底外贸,挽救举步维艰的中国外贸企业?
杨丹旭
北京特派员
今年3月初,谢源(化名)听说同行一批近20万美元(约28万新元)的印花布在海上漂了20多天,因为乌克兰的港口封关,在抵港前被退了回来。
虽然不是自己的货,但消息还是让这名纺织品外贸公司负责人心里一颤。
冠病疫情在中国暴发后,谢源几乎每天都给海外客户发邮件,向他们报告中国控制疫情的情况,稳住客户信心。
2月下旬,中国各地逐步解封,她第一时间申请复工复产,希望弥补因疫情失去的时间。没想到工厂的机器好不容易转起来,国际物流中断、客户延后订单甚至取消订单的坏消息接踵而来。
“这半年好像坐过山车,起起落落完全无法控制,焦虑也没用。”谢源受访时无奈地说。
好在除了欧洲市场,她还有一部分客户在疫情不算严重的澳大利亚,而且她出口的毛线产品在疫情期间满足了在家消遣的需要,销量没有断崖式大跌,公司得以在5月喘过气来。
和谢源比起来,另一些外贸企业就不那么幸运。
3月底以来,浙江、广东等外贸大省连续传出有服装厂、制鞋厂因客户取消订单而停产,要求员工放假的消息。
根据中国海关总署数据,今年1月至5月,以美元计算的中国进出口总额下跌8%,出口下跌7.7%,进口下跌8.2%。
各个行业中,与抗疫物资相关的医疗仪器及器械,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等产品的出口逆势上扬;鞋靴、箱包、服装等消费品则都是显著萎缩的行业。
在浙江从事服装生意的周辉(化名)受访时告诉记者,疫情全球蔓延,严重冲击当地服装外贸。据他所知,浙江宁波一家为欧美品牌代工的知名服装厂,因为疫情已裁减20%员工。
周辉的工厂有500名员工,往年这时候工人几乎天天加班,赶制秋冬季服装。忙不过来时,他还得把一些活儿外包给其他小工厂。如今,工厂全靠国内政府采购和国内品牌订单支撑。
他对外贸复苏很不乐观,“国外疫情不明朗,那些品牌的商店不开,哪来订单?”
泊船锚地“船满为患”
上海师范大学商学院经济学教授朱颖受访时也指出,疫情不确定性之外,中美打了两年多的贸易战,以及近期因疫情、《香港国安法》等引发的西方国家对华不信任,很可能形成贸易部分脱钩的现实,长远上外贸的压力可能继续加剧。
没有货物要发送,大量航运船舶闲置,宁波舟山港等中国主要集装箱港口的泊船锚地甚至出现“船满为患”,不得不增设新的公共锚地,以缓解大型锚地资源紧张局面。
航运公司为了求生,也在疫情下缩减运力,裁撤航线船舶。据国际船运分析机构Alphaliner数据,6月第一周,全球闲置的航运船舶达521艘、261万标准箱。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全球贸易受挫,最差时期的运力闲置也不过152万标准箱。
新加坡太平船务集团执行主席张松声受访时指出,2008年金融风暴对欧美产生较大冲击,但此次疫情带来的影响却是全球性的。疫情之下,船运公司为避免船只抵达后无法卸货、空仓率较高等问题,必须调整航线。
航运需求下降,但泛太平洋航线的运费反而上升至2019年以来新高。张松声说:“这也与贸易萎缩有关,航线回程的空仓率很高,尤其是欧美航线,航运公司因此得提高运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