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报社评
中国总理李克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重点放在疫后重建,着眼于解决当前紧迫的经济萎缩问题,而国务院前两日公布《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观乎东西部发展不平衡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国内形势,以及中美进入全方位竞争的国际形势,此时重提西部大开发,确是一个前瞻性战略部署,若执行得宜,可以起到应对国内和国际格局变化的一石二鸟作用。
新冠病毒疫情在全球继续蔓延,国际贸易市场萎缩,生产供应链断裂,中国即使疫情已经受控,经济还是受到国际环境的影响,不确定的因素仍然无法估计,在人大会议上宣读的政府工作报告罕有地没有提出全年经济增长速度的具体目标。虽然如此,李克强提出了多项刺激经济发展的措施,包括宽免各种税费、投入资金搞基建,以及削减政府行政开支等等。
特殊资金用于促消费
调整结构增后劲发力
国内和国际疫情造成的经济严冬,让普罗百姓饱受煎熬。国务院在今年的财政预算中,增加1万亿元人民币的赤字,再设立1万亿元的抗疫特别债券,此外,还放宽各省区政府发行地方债券3.75万亿元,李克强表示,这些额外的资金,主要用于保就业、保民生和保中小微企,以推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而且“一定要让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有真真切切的感受”。
这些应对国内外疫情造成经济影响的措施,是必须及迫切的,但这次疫情所带来的变化,严重程度恐怕要比想像中深远得多,由于预料国际疫情得到控制后,美国对抗中国的手段力度将会加大,所以应对措施不但要着眼于解决当前经济疲软的问题,还要有结构性变革,作长远打算。
中国东西部发展不平衡,影响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由来已久。西部12个省,面积占全国的71.4%,但人口只占全国的25%,国内生产总值(GDP)只占全国的20.7%,过去几十年全国经济大幅增长,但东西部差距不但没有缩小,还在不断扩大。
东部沿海省份发展出口产品制造业,是依托从西部地区输送而来的天然资源和人力,成为世界工厂和贸易中心,继而发展成科技研发中心和巨大的消费市场。而这种发展模式的弊端,在疫情之前已露端倪,加上新时代提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东西部的巨大差距与这个目标并不相符,今年将要完成的全国彻底脱贫任务,由于贫困人口集中于西部,而当地缺乏可持续发展的生产要素,不可能依靠国家的刺激经济措施长期支撑,而有可能令已经脱贫的地方重新堕入贫困线以下。
中央政府对西部地区落后问题并非视而不见,早在2000年就提出“西部大开发”的口号,并且一度由总理挂帅督办,但始终成效不彰,原因之一是保护自然生态的制约,由于大山大河大草原都在西部地区,中央政府以补偿金让农民和牧民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及后又大力投资基建,为偏远地区通公路、通铁路、通电等等,直到近年发展的西电东送和西气东输等等大型项目,也只是利用西部的天然资源,而没有在当地投资制造业工厂吸纳农村剩余人口,西部地区除成都、重庆和西安等城市外,仍然处于落后状态。
国际环境渐变严峻
发展新市场作应对
这个本来就需要解决的国内问题,目前又增添国际因素。疫情前中美贸易战是两国全面对抗的前哨战,疫情在中美两国先后发生,美国却以此作藉口发动盟国向中国追究责任。相信在疫情过后,美国遏制中国科技和经贸发展,将会变本加厉,中国将要面对一个十分严峻的国际环境。美国朝野对中国发动全面攻击,美国的盟友出于自身利益或美国的压力,也会趋炎附势,还会有一些国家依仗美国的势力,趁机向中国敲诈勒索。
中国当然也有国际手段应对,但推进国内经济结构变革,相信也能够作为应对国际环境变化的措施。这次疫情突显一个现象,在全球封关锁国、国际产业链断裂后,哪个国家有足够大的国内市场,就可以决胜于千里之外。中国有庞大的内需市场,但在国际环境变化后,还需要培育新的市场作为经济增长点,开发西部此其时也。
西部大开发这个时候重新提出,跟20年前的提法截然不同,这次除了一如既往地表示要达到地区平衡发展等目标外,还加入了国际元素。国家发改委负责人在说明推进西部大开发的新格局时表示,西部地区应该进一步融入共建“一带一路”,积极参与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分工,深度融入全球经济体系。
然而,西部经济发展的短板是缺乏工业生产体系,难以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国家对西部地区的基建投资,也只能让旅客通达,而未能造就工业生产。在西部建立工业生产体系,既能让当地经济发展,也能吸引人才,从而形成新的消费市场,这才是解决长久以来东西部发展不平衡问题,以至应对国际环境变化的一条出路。这次提出的西部大开发,具有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希望能够成为一劳永逸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