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7万亿财政纾困 分析:为日后加码留空间

时间:2020-05-23 07:39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中国聚焦

中国两会2020

中国的财政纾困配套约占国内生产总值7%,而二十国集团成员中救市力度最大的日本,刺激配套金额占GDP高达21%,排名第二的美国为11%。

千呼万唤始出来的中国财政纾困配套,整体规模不到7万亿元(人民币,下同,1.4万亿新元),低于外界预期和国际主要经济体水平。分析指出,今年纾困配套相对保守谨慎,反映决策层力求平衡政策力度和可持续性,与政府工作报告中淡化经济增长目标、着重保就业民生的底线思维一致。官方也以开放式表述,为日后政策加码预留空间。

昨天出炉的中国政府工作报告显示,今年财政配套包括1万亿元额外赤字、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1.6万亿元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以及2.5万亿元新增减负额度等。

从新增额度来看,这个一揽子配套的规模介于6万亿元至7万亿元之间,低于此前外界预测的9万亿元。

今年财政纾困配套约占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7%。相比之下,二十国集团(G20)成员中救市力度最大的日本,刺激配套金额占GDP高达21%,排名第二的美国为11%,澳大利亚和加拿大也接近10%。

两个月前宣布的抗疫特别国债,是本次纾困配套中最受关注的措施之一。但昨天揭晓的特别国债不仅规模小于此前预期的3万亿元,也不会用于向全体国民“派红包”。根据财政部的预算报告,这批不计入财政赤字的特别国债,将主要用于地方公共卫生基建和抗疫相关支出,并预留部分资金用于地方“解决基层特殊困难”。

特别国债等所筹2万亿元资金直达基层

中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王军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指出,特别国债规模处于外界预期的下限,说明政府依然珍惜财政政策空间,“不想一下把所有子弹打光”。此外,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特别国债和额外赤字筹集的2万亿元资金将“直达市县基层、直接惠企利民”,体现官方对保就业和基本民生的重视,决心“把钱用在刀刃上”。

王军补充,今年的发债和减负力度都超出预期,弥补了特别国债规模上的不足。地方专项债额度达到3.75万亿元,政府也通过新增5000亿元减税降费和延长原有政策,为企业新增2.5万亿元减负额度。

专家:淡化GDP增长目标有助控制金融风险

华侨银行大中华区研究主管谢栋铭受访时说,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淡化GDP增长目标,强调保就业民生,这让决策层不必为了达到增长目标而大水漫灌,有助于控制金融风险。

“中国并没有像其他发达国家以‘透支未来’为代价大撒银弹,而是聚焦最需要帮助的经济实体,这也体现了底线思维——不保你不受任何影响,但保你不会掉到底线以下。”

谢栋铭和王军都注意到,报告中对财政赤字率的表述是“按3.6%以上安排”,说明在新增1万亿元赤字的基础上,财政还有进一步发力的空间。谢栋铭认为,这个开放式表述是官方留的后手,“如果情况比预期更严峻,刺激政策可能再加码。”

中国财政部长刘昆昨天向媒体指出,今年财政政策“既做加法也做减法”,一方面增加对地方转移支付,一方面为企业减税降费并压减中央部门开支。一般预算收支相抵后,净增加6.76万亿元支出,“加大了力度,做好了对冲,实现了积极。”

刘昆预计,今年地方财政将受疫情影响减收8000亿至9000亿元。为全力保障地方财政正常运转,中央财政对地方转移支付增加12.8%,为历年来最高。同时,中央政府也带头“过紧日子”,减少中央本级支出安排,其中非急需非刚性支出压减50%以上。

赞一下
(30)
69.8%
赞一下
(13)
30.2%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